新聞來源:眉山市融媒體中心
更新時間:2025-06-17 09:40:23
責任編輯:徐茜
6月的永豐,生機盎然,稻浪飄香。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6月5日,在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豐收里”大講堂,太和鎮人民政府與四川工商學院舉行“大學小村”項目校地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創新站正式掛牌,標志著永豐村“大學小村”校地合作模式邁入嶄新的、更深層次的階段。
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在永豐村掛牌。
發揮人才集聚效應
助力打造省級城鄉融合示范樣板
四川工商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課程思政”、應用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永豐村被賦予打造城鄉融合省級示范樣板的使命任務,是良好的教學實踐轉化平臺。
今年,經過深入溝通與友好協商,太和鎮與四川工商學院達成高度共識,決定攜手共建“大學小村”項目,共同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中心設置在永豐村“合耦里”新農人小院。雙方將開展“一老一小”教育服務、掛牌博士創新工作站、共研特色品牌思政課、搭建校外實踐基地等方面的合作,加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助力打造省級城鄉融合示范樣板。
圖源:四川工商學院新青年
其中,四川工商學院將根據太和鎮老年群體和幼兒特點,提供“一老一小”群體非學歷教育教學工作。推進“一院一公司”計劃,通過“政府+高校+村集體”的方式,探索市場化方式實施“一老一小”互助小院、老年大學等項目。
四川工商學院集聚高層次人才,在永豐村建設校外農村博士工作站,駐點開展科技創新、村莊經營、農村治理等研究服務,助力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
雙方將開發共建品牌思政課,結合太和鎮農業生產、產業發展、民俗文化等特色,打造“聽雙講·守良田·新農人”等主題特色課程,推動“三農”文化傳播與鄉村振興“鑄魂”。
針對共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雙方將整合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產業基礎,通過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三鏈融合的生態系統,實現知識溢出效應與區域經濟轉型的有機銜接。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實踐平臺,培育新經濟動能,助力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實訓+實崗+就業”的聯動機制,幫助指導太和鎮本地項目孵化成長,引導學校孵化的適宜項目在太和鎮落地成長。
此外,雙方還將共建校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加強文化產品開發與輸出,不斷培育鄉村文化品牌。
“本次校地合作,必將帶來更大的人才集聚效應,給永豐、給太和帶來更加充沛的智力支持,給永豐村的群眾帶來可感可知的更多優質服務。”太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鄉村振興注入智力
資源鎮村嘗到校地合作“甜頭”
自2022年起,永豐村便開始探索校地合作模式。當前,鎮村兩級已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學校在糧食生產、科技推廣、鄉村規劃、形象IP打造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太和鎮與四川農業大學等學校共建共享水稻研習院、院士(專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去年水稻科技小院被中國農技協命名為“2023-2027年度中國農技協科普教育基地”。
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馬鈞在田間授課。
2015年開始,四川農業大學和東坡區每年8月底在永豐村舉辦水稻“一優兩高”生產競賽,對優質品種和新技術進行推廣,篩選培育新品種448個、推廣優良宜機品種26個,促進水稻優質、高產齊頭并進。
經過多年積淀,雙方合作建設的300畝水稻新品種試驗田,已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團隊已有30余名碩士、博士通過合作項目的研究,完成畢業論文順利畢業。
太和鎮積極爭取與四川省研學旅游產業促進會開展合作,結合永豐特色農耕文化,整合永豐片區10個村的資源,串聯高標準農田、科技小院、豐收里、共享田園、藕塘等點位,打造“產教融合”研學基地,大力發展科普研學、農耕研學,力爭兩年時間打造全國全省高新農業研學營地。
永豐村集體經濟公司組織開展研學活動。
此外,與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合作,打造“大學小村”校地合作系列項目,面向人居環境提升、景觀小品打造、文創產品開發、小院經濟發展等方面,對現有農房、閑置集體資產分類別、分階段進行統一租用、規劃、改造,招引創意空間、民宿、茶吧、餐吧等各類經營主體,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品牌,實現提升游客體驗感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雙贏。
“我們在永豐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播下了一顆校地深度合作的種子。這顆種子,承載著高校智力賦能鄉村振興的使命,承載著地方政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擔當,更承載著永豐村邁向更美好未來的期盼。我們相信,四川工商學院等高校智力資源的注入,必將為永豐村、為太和鎮的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太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