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族英雄與守墓人的故事——14代人843年的悉心守護
2021-04-06 10:17
1
/
巡墓。
整理祭祀的鮮花。
擦拭墓碑。
宋克成叮囑兒子做好守墓人。
清掃墓園。
宋克成老人講起英雄事跡如數家珍。
莊嚴的墓園。
宋建彬為學生講解虞允文的生平事跡。
“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能提筆作文……”清明假期里,在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的丞相墓內,每天都有上百名群眾前去祭拜英雄。92歲的宋克成老人和52歲的兒子宋建彬一起,為前來掃墓的群眾講解南宋丞相、抗金名臣虞允文的生平事跡。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四川仁壽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在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發生了宋、金水陸大戰。金國皇帝完顏亮經過長期謀劃,遣兵六十萬,兵分四路南下,意圖一舉滅亡南宋。就在南宋社稷危在旦夕之際,南宋抗戰派官員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揮不到兩萬人的宋軍與金兵決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于采石磯江面大敗完顏亮。毛澤東曾贊揚虞允文:“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青山處處埋忠骨。從虞允文去世后第四年(公元1178年)開始,宋氏家族恪守承諾,守護丞相墓至今已經843年了。“宋氏不絕,守墓不止”的初心,在歲月更替中不曾遺忘。
由于兩個哥哥在外地生活,作為第13代守墓人的宋克成便和妻子一起,在丞相墓守護了65年,連外孫在北京結婚都沒有去。宋克成唯一一次出遠門,還是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兒。
“以前盜墓賊比較猖狂,縣上的文物機構還給我配了一支火銃。”如今,宋克成的身體還算硬朗,回憶往昔,依然能清晰講述。
1999年的一天夜里,6個盜墓賊來到虞允文的墓地,宋克成被狗叫聲驚醒,連忙起床喊醒兒子,拿上手電筒,扛起火銃就朝墓地跑。跑到墓地時,他大喊一聲,嚇得盜墓賊落荒而逃,1名盜墓賊還被宋建彬逮了個正著。
數十載風雨守墓路,宋克成將“信守承諾”四個字刻進了骨子里。虞氏后人為了感謝宋克成的付出,曾經遠道而來,送給他一面寫有“護陵千百載僅為一諾,感恩萬萬重永志銘心”的錦旗。
如今,那桿火銃早已生銹,錦旗卻還未褪色。2011年,宋建彬捧過“接力棒”,正式成為第14代守墓人。
剛開始,宋建彬對這份“工作”并不熟悉,父親宋克成便仔仔細細地叮囑、指導。擦拭墓碑、清掃墓園、舉行祭祀儀式……每天都重復地做著單調又枯燥的事情,但對宋氏家族來說,在蒼翠青松間,能世世代代與英魂相伴,卻是無上的榮耀。
為了讓前去祭拜的群眾更了解虞允文,激發愛國熱情,守墓人還自愿承擔起“講解員”的職責,如數家珍地講解起英雄的故事。
“現在,我就經常給兒子講守墓的重要性,讓他以后來接我的班。”雖然宋建彬還年輕,但他已經開始“謀劃”下一代的傳承了。
奔走在一條沒有終點的使命之路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守墓精神”仍將薪火相傳。
□特約通訊員 潘建勇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