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22 09:34:19
責任編輯:何海娟
村情名片
官廳村,位于丹棱縣西北部,順龍鄉東北部,距丹棱縣城25公里。全村總面積12.45平方公里,共有9個村民小組574戶1974人。近年來,該村科學規劃、調整產業結構,以發展產業為主攻方向,充分挖掘本土自然資源,加速推進農旅融合步伐,將該村建設打造成“有產業、有顏值、有活力”的新鄉村,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風景如畫的官廳村。
我的小康故事
王文理:養豬、種果樹, 一年收入超50萬元!
12月20日一大早,丹棱縣順龍鄉官廳村5組村民王文理,來到離家不遠的養豬場,查看生豬的長勢情況。再過十幾天,家里剩余的10余頭生豬即將出欄。
“念叨”起自家的發展經,王文理侃侃而談,談吐間也充滿了驕傲。他說,“原本家里只種植柑橘,養豬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決定,沒想到給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
王文理正在飼養生豬。
據王文理介紹,他家種植柑橘有近20年,面積近20畝。2014年開始高接換種成晚熟柑橘春見。去年,他家柑橘產量超過3萬公斤,產值20余萬元。今年屬于果樹“大年”,預計產量將達到5萬公斤,產值將超過30萬元。“平時除了管理果樹外,其他農活相對較少,每年有3-4個月左右的空閑時間。我又閑不住,所以決定發展養殖業。”他說。
說干就干,2017年,王文理投資6萬余元,在自家果園附近修建起一個小型養豬場。當年,他便在養豬場內飼養生豬80余頭,獲得了一筆不小的收益。今年,他家共飼養了60余頭生豬,總產值預計20余萬元。
生豬養殖過程中的豬糞污染是困擾養殖戶的一大難題,但王文理卻變廢為寶,利用豬糞灌溉果園,一年至少節約上萬元,實現了種養循環。
“現在我們家一年總收入已超過了50萬元。如今我們家新修了房子,也買了車,日子越來越紅火。”王文理算著自家的經濟賬,臉上洋溢著喜悅。在他看來,農村有廣闊的天地,只要踏實肯干,勤奮努力,定能實現致富夢想。
如今,在官廳村,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車行駛入鄉村,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畫面正徐徐鋪開。
我們村的小康“密碼”
隨著冬季氣溫降低,官廳村黨支部書記郭方杰有些擔心,現階段正是冬季保果的關鍵時期,稍有不慎將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他不敢放慢腳步,每天穿梭于農家果園間,詢問著果樹的管理情況。
村內早已換了模樣,家家戶戶庭院整潔,大家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車。
靠山吃山發展產業 帶富百姓帶活經濟
“現在我們這兒家家戶戶基本都種有晚熟柑橘,通過發展特色水果種植,村民們的‘錢袋子’都鼓了起來。”12月19日,談到近年來村上發生的變化,郭方杰高興地說,經過近20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如今村上產業發展日趨成熟,現已發展高山脆紅李3500畝,柑橘6500畝,茶葉800畝,桃子1300畝。
作為土生土長的官廳村人,郭方杰見證著官廳村內發生的幸福“蝶變”,更見證了村內經濟發展的勃勃生機。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畝平,年年災情多。”曾是過去這個偏遠山區鄉村的真實寫照。“大山隔斷了與外界的‘暢通’,更封閉了村民們的思想,村民們大多眼界不寬,認識不足。”郭方杰說。多年來,村民只種點玉米、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無規劃、無產業、無集體經濟……“守著大山,我們不能再得過且過,更不能再窮下去了。”他說。在一屆又一屆的村“兩委”班子的努力下,官廳村開始“靠山吃山”發展產業,從2000年時的全村產值100萬元不到,到2010年發展到1000余萬元,再到目前的上億元產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2萬元,村民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如今,水果產業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當天,村民易天黃正在給果園里的“不知火”進行二次套袋,確保果樹安全越冬,來年賣個好價錢。作為村內第一批產業調整農戶,他家種植柑橘有30余畝,去年賣了4萬多公斤,產值近40萬元,再加上10余畝的李子,收入更是非常可觀。
“今年上半年,村上有果農的最高收入達100余萬元。”郭方杰說,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產業的發展,讓官廳村百姓嘗到了“甜頭”。下一步,在產業發展方面,村上還將持續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產業,帶富百姓帶活經濟,促農增收共奔致富路。
挖掘優勢本土資源 農文旅“融”出新路
官廳村離成都市蒲江縣僅4公里多的路程,與該縣朝陽鎮白云村接壤,距離景區朝陽湖5公里,石象湖2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借助成眉同城化發展的機遇,村上加快融入成都的步伐,多條腿走路,實現更多更好更快發展。
村上首先將目光瞄準了本土自然資源。據郭方杰介紹,官廳村不僅擁有3個水庫,天然氣、礦石等自然資源也較多,還有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自然資源給足了我們發展文旅經濟的信心。”他說。目前,村上已邀請了專業規劃設計團隊在村上進行科學編制規劃,準備依托解放水庫、易溝水庫、皇家扁水庫,打造集生態康養、旅游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實現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
當天,該村村民陳瑞珍正抱著孫子散步,她家正好住在易溝水庫旁。“我們這里一年四季風景特別漂亮,對于發展鄉村旅游非常有信心。”陳瑞珍說,她和家人商量,準備依托家門口的水庫自然資源,開一家農家樂,吃上“旅游飯”。
村上在挖掘本土資源的同時,也充分盤活閑置資源。據郭方杰介紹,村內有一個長期閑置的原村小學,屬于村集體資產,已對外出租,今年即將到期。村上準備規劃利用該地,建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盤活村集體資產。與此同時,還利用老村委會舊房,打造特色民宿,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為官廳村帶來更多的人氣、商氣和財氣。
在郭方杰心中,官廳村要實現大發展,必須走農文旅融合之路。下一步,村上將加強與蒲江縣臨近村的聯動,構建旅游環線,實現與周邊村基礎設施項目聯動發展,鏈接起周圍景點,形成旅游系列,推出主題旅游,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線路。與此同時,村上還將依托脆紅李、柑橘、茶葉、桃子等產業優勢,加大山地雞、土雞蛋、綠色食品等特色農副產品的培育,將產業優勢放大,聚焦人氣,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推進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借助農文旅融合的東風,“融”出鄉村發展的新路子。
新聞鏈接
上下聯動勠力同心 譜寫脫貧攻堅答卷
丹棱縣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地處總崗山脈和長丘山脈,脫貧攻堅任務繁重。2014年,眉山市精準識別時僅有的4個省定貧困村(萬年、三合、岐山、廖店)全部在丹棱,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基數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2940戶8521人,是全市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
面對脫貧攻堅這個時代課題,丹棱謀定而后動,從頂層設計出發,抓住脫貧攻堅的核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綱舉目張,執本末從,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規劃、高效率推進,高質量實施“四個連片”創新舉措,抓牢抓實產業就業、低保兜底、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五大重點工作,建立“五個一”幫扶機制,用心用情用力幫扶,聚起上下同欲攻堅合力,形成上下聯動“一盤棋”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五年多扶貧路,一路走來,丹棱的腳步堅實而厚重,成效也十分顯著。2016年底,丹棱率先在全省實現所有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并先后接受市、省和國家考核檢查驗收,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片區外脫貧攻堅先進縣。
探索“三個轉變”解決相對貧困
丹棱縣在2016年底,21個省市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而在持續發力鞏固脫貧成果過程中,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成為新的難題。今年以來,丹棱縣積極探索通過“三個轉變”解決該縣相對貧困問題。
個體獨立發展向多元合作發展轉變。該縣通過規劃農業園區、壯大經濟合作社、發展產業聯合體等途徑,引導相對貧困戶融入社會化大生產體系,切實享受品種、品質、品牌的發展紅利,提升產業發展動力、市場競爭力和持續增收能力。目前已初步建成丹橙果業等五大現代農業現代園區,形成以水果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51萬畝,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00余家,覆蓋全縣5個鄉鎮、90%以上的相對貧困戶。
種植養殖局部鏈條向農文旅融合發展全鏈延伸轉變。與此同時,該縣還在現代農業園區中植入旅游和文化元素,完善道路等配套設施,打造旅游產業環線,發展“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互聯網”等新業態和民宿經濟,帶動當地群眾開辦農家樂、水果采摘園,售賣農產品以及參與旅游服務,促進相對貧困戶從單一的種養生產者向農業生產者、三產經營者、從業者多角色轉變,打破單純種養殖業受產量、價格影響形成的增收“瓶頸”和“天花板”,實現全產業鏈增收。“大雅桃花源·快樂鄉村游”已成為省內知名的農業觀光旅游環線。
單渠道產業增收向多渠道財富增長轉變。據悉,在發展壯大產業、開發就業崗位的同時,該縣通過發展集體經濟、租賃入股等方式拓寬增收渠道,增加相對貧困戶收入。同時,積極探索“三變五合”改革,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組建資產、土地、勞務、房屋、三次產業整合“五大股份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實體,相對貧困戶通過土地、房屋、資金等入股分紅,并根據自身情況加入合作社獲取勞務收入,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王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