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5-01 15:59:23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杜艷 文/圖
“廁所改了后,這房前屋后干凈衛生多了。”4月26日,眉山市仁壽縣珠嘉鎮棚村村10組,村民張碧英正在衛生間里洗衣服。
張碧英家改造后的廁所地面和內墻都貼上了瓷磚,裝了一個蹲便器、一個洗手臺盆以及淋浴設施。廁所外部,原來糞坑的位置也被三格化糞池替代,糞污出來依次經過截留池,發酵池、除糞池進行無害化處理。三次處理后流出來的水通過管道流入一個種著花苗的小型人工濕地,花苗長勢良好,現場聞不到任何臭味。
同大部分農村家庭一樣,張碧英家原來的廁所和豬圈共用一個大糞坑。人糞、豬糞及各種污水混在一起積在坑里,蠅蛆滋生,臭氣熏天。“夏天上廁所最惱火,一蹲下去,‘嗡嗡嗡’一大群蚊子圍著咬。”張碧英回憶說。
一間廁所的變化,讓張碧英的生活越過越舒坦,也讓棚村村越來越美。
棚村村主任朱登文介紹,過去,廁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是該村衛生環境的一塊短板。為徹底解決農村廁所"臟亂差”現狀,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去年10月,棚村村按照省、市、縣農村廁所改造要求和技術標準,因地制宜全面推開廁所改造工作。目前,棚村村已有515戶村民完成了廁所改造,改廁率達90%。
小廁所,大文明。“廁所革命”不單純是建一個硬件,更多的是軟件建設,是關于生活方式和文明習慣的改變。
“廁所的改造,不僅使村民家中干凈整潔了,還從整體上提升了農村的環境衛生。”朱登文深有感觸地說,“廁所改造改變了村民落后的衛生觀念,在農村中樹立起文明新風。”
如今,棚村村的村民也變得講衛生、講文明了,大伙兒都喜歡在房前屋后栽花種草,村里幾乎沒有亂倒垃圾的現象,改廁帶動村民文明素養顯著提高。
農村改廁是改善環境、防治疾病的治本之策,將有力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眉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廁坑污水滲漏污染淺層地下水,糞便中的寄生蟲卵、病毒、細菌在施肥過程中污染土壤及農作物,導致人類飲用水和食物被污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去年,眉山市市本級預算鄉村振興資金2000萬元,重點用于支持區縣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區縣積極統籌整合相關涉農資金1.6億元新改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2.9萬戶,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29395戶。今年,眉山市將繼續加大農村改廁投入力度,實施149個村53258戶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預計到年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將達到85%,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