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2-11-22 17:27:02
責任編輯:雷堯
“這些油菜全都是采用無人機播種,撒下去將近1個月時間了,現在正在陸續長出第四片嫩葉。又到了新一輪田間追肥管理的關鍵時候,希望能早點降一場甘露,給這片大地解解渴。”11月21日下午,記者行走在位于青神縣青竹街道光輝村的千畝連片高標準農田上,映入眼簾的,是田塊里一片片淺淺的綠色,業主周楊正一邊在生產便道上查看油菜的長勢,一邊謀劃著來年的種田規劃。
從今年3月開始實施“退草還耕”,到8月完成還耕后的第一季水稻收割,再到如今在田里栽種上油菜,該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在踐行“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中的舉動,成為中央、省、市媒體爭相報道的典型。
“雖然今年大春種植的這一季水稻收獲有些不盡如意,從每畝900多斤到每畝1550多斤,卻是在清退草坪后,將耕地實實在在用于種糧的第一季豐收,很有意義。”該村“90后”黨總支書記楊帆稱,接下來,會根據耕種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對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進行不斷完善,“這段時間,我們就在著手修建新的提灌站,確保這片農田能更好地儲水和排澇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新農人,周楊與光輝村這片千畝高標準農田的緣分還要從農田改造開始說起。
今年3月,他承接了光輝村的農田改造工程,并在改造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在農村種田的,年齡都普遍偏大,面對很多地方已經普及了的科學種田方式,他們接受起來相對比較困難,很多時候還是采取比較保守的傳統模式發展種植,為此,在看準了農村這片廣袤天地大有可為后,“90后”的周楊從一個走南闖北做工程的追風少年,轉型成了一名新農人,成立了青神縣魚依家庭農場,流轉了光輝村改造的千畝高標準農田,用于發展糧食種植。
提及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鄉村振興發展的理解,在周楊看來,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很宏大的課題,不單單是種好這片田就能實現的,結合個人的實際來說,就是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年輕人要勇敢地挑起擔子,在農村種田“青黃不接”的狀況下,能勇于擔當,并努力起到引領帶動作用,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周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能盡快熟悉種田的各項工作,他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到現場,天黑了才回家,多問、多學、多看,一季水稻種下來,整個人被曬來黑得發亮,卻也成了種糧的行家里手,“既然選擇了做農業,就要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勇敢地承擔起新時代新征程下年輕人應該挑起的擔子。”
在他的帶動下,之前跟著他做工程的20多名年輕人,也紛紛轉型投入到農村發展建設中。
“年輕人想法多,而且能很快接受新鮮事物,這對于科學種好田來說,將會起到很大的助力。”周楊表示,藏糧于地,更要藏糧于技,未來,他還將圍繞種田這個內容,開發搭建起更多一體化的社會服務項目,實現種田從播、種、收到銷售等一條龍服務,讓大家都能不再為種田而犯愁。
冬日暖陽下,站在光輝村千畝良田核心區的觀景平臺上眺望,方正、規則的田塊里正在靜靜孕育著生機,再過4個月時間,這些“綠裝”又將被金黃的油菜花替換成另一番模樣,讓人無限期待……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姚永亮 陳文君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