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9-01 12:07:31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鐘燁 文/圖
竹林溫地公園成村民休閑好去處。
鄉村名片
蘭溝村位于青神縣城南面的南城鎮,幅員面積2.86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民小組,共有村(居)民1148戶3562人。當地氣候溫和,地勢平整,雨量充沛,盛產竹節悠長、纖維細軟的單竹、綿竹,是竹編的優質原材料。“編竹為器”的民俗當地古已有之,竹韻傳承千年,早就與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近年來,蘭溝村以竹編文化為特色,聚力產業融合發展,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截至去年,該村共有規模以上竹編及竹文化產業企業30余家,經銷竹制工藝品商家近百戶,培育了多位國家、省級竹編人才,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2018國際(眉山)竹產業交易博覽會等展會在此成功舉辦。除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國字號”榮譽外,還被國際竹藤組織、國家林業總局共同授予“中國竹編第一村”殊榮。
以竹為底色 建齊硬件新村朝氣蓬勃
“窗前一叢竹,青翠獨言奇……”8月29日,記者在蘭溝村內的中國首家竹林濕地公園里看到,散布在綠植中的古風石簡上雕刻著《詠竹》《詠春筍》《被酒獨行》等詩詞,園內起伏的坡地上叢叢竹林,與搭配栽植的喬、灌、花、草結合形成了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正值初秋,竹葉翠色不減,隨風而吟,與濕地的流水潺潺聲交織成天籟之音。難以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雜草遍布的大片荒灘。
這是全國首個以竹林為主題的濕地公園。300畝園區里除鄉土竹類外還引進了世界各地具有觀賞價值的竹類400余種。公園以竹林景觀為基底、竹編民俗為特色,融入川西園林風格,給人美感的同時,傳遞著當地特有的竹韻文化。2015年建成開園以來,蘭溝村村民“近水樓臺先得月”,每天茶余飯后三五成群到這里散步賞景鍛煉,成了村里的新時尚。
離公園不遠,一處項目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施工,工人們有的借助機械將鋼結構桁架、鋼梁吊裝到位,有的在室外鋪設雨污水收集管網,忙得不可開交。據蘭溝村黨支部書記趙小建介紹,該項目是繼國際竹藝博覽館后,青神縣又一國際性展館——國際竹產業展覽中心。該項目占地約26.33畝,投資1.5億元,目前施工方正在搶趕工期,確保在9月中旬竣工,迎接今年竹博會。
“2012年,青神縣出臺了全縣竹編產業發展規劃,聘請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團隊高標準設計竹編產業園區,蘭溝村正處于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壁w小建說,得益于上級政策支持,該村干部群眾都積極響應配合,近些年村內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產業發展硬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緊鄰青神縣竹藝大道,有一處蘭溝村近年建起的新農村綜合體——水竹怡莊。這里矗立著一棟棟蓋藍色西瓦大坡屋面,貼米白色小方磚,刷鐵黑色貼腳線,統一通透圍墻的農家小樓,其間分布著竹牌坊、竹圍欄、竹狀路燈、竹面長椅、竹主題活動廣場……無處不在的竹元素點出濃厚的竹編文化主題。
這處聚居點是青神縣產村相融的示范樣板,在建設之初就因地制宜采用“林盤式”集中居住特色布局,房屋按自然地勢錯落而建,以竹為底色,以竹作風景,建成后引導入住村民利用“前店后坊”的房屋格局從事竹編經營性產業,將新村建設與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相互銜接。
在居住于此的老黨員徐朝明家中,記者環顧室內,只見液晶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沙發、茶幾、櫥柜擦拭得一塵不染。“房子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自來水、天然氣、有線電視、高速寬帶全部入戶,比起我年輕時住過的土坯房和前幾年還在住的紅磚平房,簡直是天上地下!”徐朝明感慨地說。
打好“竹”字牌 產業融合端穩“竹飯碗”
據了解,今年67歲的徐朝明于20世紀70年代末退伍回到蘭溝村,先后在村里擔任過組長與村主任職務,見證了蘭溝村改革開放以來的變遷。
“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村里得以實施。如今從蘭溝村走出的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云華在1984年辦起了竹編工藝廠,雖然在國內發展了較大市場,產品遠銷港澳臺地區,但絕大多數村民觀念較為傳統,仍是靠種植水稻等傳統作物來養家糊口。到20世紀80年代末,流行種植椪柑、西瓜等經濟作物,不少村民跟風種植,但并未形成規模與特色,經濟效益并不顯著。”徐朝明回憶道,蘭溝村產業結構轉型的首個關鍵節點發生在1993年。
當時,青神竹編在全國范圍內有了名氣,陳云華的竹編生產、銷售也連續走紅。為了進一步宣傳家鄉的竹編產業,帶動父老鄉親致富增收,他出資在蘭溝村修建了占地50余畝的中國竹藝城景區。景區于1993年5月28日破土動工,歷時4年建成,通過竹藝展示與竹產品生產有效帶動了蘭溝村及周邊竹編產業和旅游業快速發展。
“自2012年以來,蘭溝村的產業發展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分別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市、縣兩級還專門成立了竹編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解決我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壁w小建介紹,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00萬元、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專項用于扶持蘭溝村項目建設與產業發展,并把整個蘭溝村納入了城市發展規劃,落實建設用地規劃指標,優先保障發展用地需求。
風好正是揚帆時,蘭溝村緊緊圍繞“一村一品”“農旅結合”思路,按照“園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家園變公園”的理念在加快發展速度的同時促進產業融合,打造了集竹制品生產、研發、銷售、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竹產業創業創新孵化園現代化觀光工廠群,引進殷狀元竹編、華藝竹藤、青神縣竹制品電子商務運營中心等各類竹企業創業實體16個,新增創業就業人員200余人,年產值達4500萬元。
當天,記者在孵化園內的銀海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看到,這處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工廠主打參觀體驗、線上線下結合銷售的模式,編織精美的各式竹藝燈籠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展覽間內,客戶現場挑選到滿意的款式后可以在網店下單,以免隨身攜帶不便。
工廠的生產車間內,竹編女工們正在趕制一批中秋節要用的竹藝燈籠訂單。只見她們十指如飛,竹篾與竹絲旋轉交纏織出六邊形網眼,一個個素潔精雅的燈籠逐漸成形。在這里務工的蘭溝村村民鄭秋容說,她們都是來自園區周邊的留守婦女,在參加了蘭溝村連續5年開辦的竹產業技術工人培訓后,在家門口找到了滿意的就業崗位,一個月能掙3000元以上。
“下一步,村里計劃利用從省委組織部爭取到的專項撥款發展竹韻特色民宿,并引導有條件的村民向三產經營者和從業人員轉變?!壁w小建說,青神縣將國際竹編藝術博覽館、中國竹藝城、熊貓館、竹林濕地公園、竹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園和中國竹編第一村等6大景點進行統籌整合,重點打造文化旅游,形成了國家AAAA級景區國際竹藝城,目前年接待游客達到90萬人次,實現年旅游收入5.5億元。村里僅有農家樂2家,鄉村民宿10家,服務市場潛力巨大。
從傳統農業村,到特色不足的經濟作物種植村,再到破局成為“中國竹編第一村”,蘭溝村的發展方向幾經變化,終于因地制宜,從當地傳承千年的竹編技藝中尋覓到了獨特的發展途徑。當下,竹風竹韻已由傳統民俗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動力,推動著蘭溝村向著鄉村振興的遠大目標大步邁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