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9-19 16:30:11
責任編輯:雷堯
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垃圾分類桶。
社區居民將裝滿可回收垃圾的手提袋放入自助點。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8月6日,大雨傾盆,在東坡區土地鄉土地社區內剛投入運行的可回收垃圾自助回收點內,社區居民周明祥冒著大雨,掃描回收點大門上張貼的二維碼,并將一袋裝有紙箱、塑料、織物等的白色垃圾袋放入回收點,再隨手在自助發袋機上掃碼自助領袋,全程不到5分鐘。“通過手機APP查詢,此次大概能返10元現金,輕松將垃圾兌換成現金,保護環境又得到了實惠,確實值得提倡。”周明祥說。
8月5日,該自助回收點作為土地鄉今年創新探索的垃圾分類新模式,正式“上崗”投入運行。在這個占地10平方米的小屋內,設置有無線智能門鎖、智能監控系統、自助發袋機等現代化設備,墻面上還清楚地標記著14種可回收垃圾的種類,居民只需對照墻壁上的種類,便可輕松實現垃圾分類,讓小屋成為可回收垃圾的“新家”。
“自助回收點就像一家‘垃圾銀行’,居民通過實名制注冊,通過采用云端網絡技術,實時查看收運路線、附近回收點,掌握可回收垃圾回收價格。”土地鄉副鄉長寇希春說,實名注冊后,居民只需在家中將垃圾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兩類,并將可回收垃圾裝入貼有二維碼識別的白色垃圾袋內,放入自助回收點,將有專人進行垃圾分揀,最終根據可回收垃圾的重量、實際價格直接返還到居民的微信,同時居民也可登錄回收點指定APP登錄賬號查詢價格,詳細了解可回收垃圾的去向等,十分方便。
土地鄉垃圾分類改革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效探索,在垃圾分類改革的過程中吸引多方主體分工合作、共同參與。該鄉通過實地走訪,結合全鄉實際,專門在成都引進一家專業公司進行可回收垃圾自助點的建設運營。通過科學引導,使居民從源頭上實行垃圾分類,實現以紙類、塑料、衣服、金屬、有害物等不同類別區分,切身地感受“扔垃圾得實惠”的新理念。目前,該鄉投資近2萬元在全鄉建立兩個自助回收點,分別在土地社區和花橋村,現已投入運行,預計將實現該鄉垃圾減量40%。
當天,看到社區的新“伙伴”出現,不少居民紛紛來到現場體驗。居民李德平高興地提著兩大袋已分好的塑料瓶前往自助回收點。如今,新的垃圾分類方式,讓他欣喜不已,“生活廢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還不用四處找收廢品回收,價格也有保障,大家的參與性很高。”
建立可回收垃圾自助回收點只是該鄉垃圾分類治理的一個縮影。據土地鄉治理辦主任胡志華介紹,為了從源頭減少垃圾,該鄉從2018年初開始進行垃圾池清除,該鄉共清除380余個垃圾池,將全部換成垃圾分類桶,并在道路兩旁建立垃圾集中投放點。該鄉還首次采購18輛垃圾轉運車進行垃圾轉運。此外,還開展入戶宣傳,講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提高群眾的知曉率,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讓更多的群眾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綠色生活行動中來,助力該鄉生態文明建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