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市融媒體中心
更新時間:2025-04-25 09:49:48
責任編輯:徐茜
4月24日,在眉山市洪雅縣瓦屋山鎮,蜿蜒的山路上,51歲的鄉郵員梁國容像往常一樣行走在投遞途中。自2006年接過父親的郵包以來,她用19年青春,丈量著這片近700平方公里的郵政服務版圖,將郵政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眉山最偏遠的角落。
梁國容背著背簍,越過山澗
“郵差世家”的傳承
梁國容的郵遞情緣始于童年。父親梁永華作為老鄉郵員,曾在瓦屋山鎮奔波了43個春秋。幼時的梁國容常踮著腳跟在父親身后遞信,父親背著竹簍穿梭山間的身影,以及時常掛在嘴上那句“郵差就是山里的橋”,如同叮咚山泉流淌在她的成長記憶里。
隨著年齡增長,梁永華的身體漸漸無法適應工作強度,不得不脫下制服,和郵差生涯告別。但瓦屋山鎮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投遞路線,讓這份工作的繼任者難以尋覓。看著父親憂心的皺紋和鄉親們期盼的眼神,梁國容毅然提交了求職申請,經過嚴格考核,她正式成為瓦屋山鎮郵政所的新任鄉郵員。
從父親手中接過的郵包,見證了兩代郵政人的堅守。寒來暑往,梁國容踩著父親的腳印踏遍山川:冬日頂風冒雪,夏時汗透衣衫。這份執著不僅延續了郵政使命,更深深烙印在梁國容的女兒伍亞琴心中。2024年,受外公和母親感召的伍亞琴通過選拔,成為郵政金融網點柜員。三代人跨越半世紀的約定——“要為郵政事業共同奮斗百年”,正在瓦屋山間續寫傳奇。
梁國容在營業所工作中
郵路變遷映照山鄉巨變
瓦屋山鎮郵政所服務著九個村社,最遠的燕遠村距縣城90余公里。梁國容每周堅持五天投遞,風雨無阻。
她走過的郵路是一部山鄉發展史。多年前,在山間的泥濘小道上,梁國容騎著自行車、背著竹簍,用麻繩反復固定好郵件前行。遇到陡坡時,她只能卸車步行,以樹枝當杖步步為營。“那時送一趟信要走上大半天。”梁國容回憶道。
隨著經濟逐步改善,山里的道路也修得越來越平整,梁國容的送郵工具也悄然升級,2009年,她駕駛摩托車踏上了郵路。“摩托車能多裝些包裹,遇到碎石路也不怕了。”盡管如此,但山區雨季時常導致土石松落,道路變得泥濘不堪,摩托車也難免拋錨。每當這時,梁國容總會將包裹護在雨衣下,徒步蹚過泥水,“信件和包裹耽擱不得,里面裝的都是鄉親們的盼頭。”
2012年,隨著瓦屋山創建國家5A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硬化公路通到了每個村口,梁國容的郵路再一次大提速,郵車從摩托車升級為了面包車。“現在去燕遠村,兩小時就能跑個來回。”更令人振奮的是,隨著庫區旅游航線開通,梁國容可以搭乘往返景區的輪船送郵件,“去湖對岸的村子,坐船比繞山路要快上1小時。”望著湖光山色,她的眼中滿是欣慰。
瓦屋山
郵包里的民生溫度
從徒步到輪船,郵路不斷升級,但梁國容服務的“最后兩公里”從未改變。
伍萬秀是梁國容的老熟人了,多年前跟丈夫到山里采藥,不小心摔下懸崖,導致她高位截癱,出行成了困難。她的家距離郵政營業所有近兩公里山路,但只要有快遞,梁國容都會步行送貨上門。
像伍萬秀這樣的特殊客戶,梁國容腦子里還記了很多,身居深山的空巢老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士、父母長年在外的留守兒童……“梁國容是個好心人、好大姐,知道我的情況后,一直堅持上門送快遞。”在伍萬秀心里,梁國容不僅是郵遞員,更是大家的親人。
除了操心鄉親們購買的商品能否順利“送進來”,梁國容還操心著當地農產品能否暢通“寄出去”。旅游旺季,營業所日均攬收包裹超500件,其中大半是游客寄出的山貨。臘肉、竹筍、蜂蜜、土雞蛋……為了讓這些山貨順利出山,梁國容將防震氣墊、泡沫蛋托、真空封裝機等工具一應備全,讓山中好物“皆可寄”。
十九年如一日的堅守中,梁國容累計行走約70萬公里,相當于地球赤道周長17圈,投遞包裹144萬件、攬收包裹21萬件。此外她還協助網點拓展客戶、送農肥,成為郵政綜合服務的踐行者。
上門投遞郵件
當硬化公路取代泥濘小道
當數據洪流涌向林間人家
梁國容依然選擇守望這片土地
梁國容與她的女兒
“只要我能干,就會一直干下去。”
質樸的承諾
既是三代郵政人的精神傳承
更是對“百年之約”最深情的注腳
來源|眉山融媒記者:王鈞志 古良駒 文/圖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