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4-09-20 08:03:40
責任編輯:林琳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年風雨兼程,75年砥礪奮進。在國慶來臨前夕,本報特別策劃推出“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主題報道,將目光聚焦于眉山發展軌跡,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一組組詳實的數據、一個個奮斗者、見證者的故事,全面展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歷程與成就,傳遞出眉山人在新時代不懈奮斗的激情與夢想。敬請關注!
中秋節剛過,彭山經開區內各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全力沖刺第三季度目標任務。作為全市鋰電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地,近年來,該園區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為突破,加大鋰電產業鏈招商引資力度,招引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落地,推動重點項目建設,鍛長板、補短板,現已基本形成鋰電池全產業鏈發展態勢。
不只彭山經開區。近年來,眉山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將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聚焦到“1+3”主導產業(突出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械及高端裝備制造、醫藥食品)上來,聚力鋰電、晶硅光伏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億產業,全力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四川最年輕的城市,建區設市之初,眉山工業底子薄,產業結構差,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低端陶瓷、水泥、造紙等高能耗、低產出企業占比高達50%左右。經過多年深耕發展,全市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發展后勁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幅提高,主導產業支撐作用日益明顯,工業經濟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工業成為帶動眉山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有了此前工業經濟發展的厚底子,眉山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搶抓市場風口,“一盤棋”出發,進行工業資源整合,并在當年首次提出建立“1+3”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
“2021年前,眉山傳統產業體系為‘3+3’,即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農產品及食品加工3大引領產業和機械及高端裝備制造、綠色化工、醫藥3大特色產業。”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回憶,從“3+3”傳統產業體系蝶變“1+3”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眉山在原有工業經濟基礎上,重塑產業版圖,讓“1+3”主導產業“從無到有”。
“這一產業布局是眉山為了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而實施的一項全新產業推進機制,通過市領導擔任產業‘鏈長’的形式,統籌全市資源,因市制宜的創新實踐。”該負責人表示,借力使力,我市也真正嘗到了“1+3”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提出后的“甜頭”,更有了清晰的發展目標:通過產業的精準細分,借力智改數轉、創新引領和區域協同、合作共贏等策略,加快建設成為全球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全國“專精特新”裝備制造基地、西南生物醫藥重要研發生產基地和成渝地區電子信息重點配套基地。
持續深耕“1+3”產業主賽道,產業集聚是關鍵。對于老牌工業園區——甘眉工業園區而言,培育集群發展工業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近年來,園區搶抓“雙碳”機遇,緊緊圍繞“1+3”產業主賽道,緊盯鋰電、光伏細分產業,精準招引、補鏈強鏈,并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產業集聚成勢見效。
產業集聚,科技創新是“動力源”,園區企業四川萬邦勝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萬邦勝輝)深有感觸。作為一家新能源新材料領域“佼佼者”,公司先后投資9.5億元,不斷優化創新鋰基先進材料技術,成功探索出了鋰基先進材料從基礎研究、中試熟化到工程示范,再到工業化生產的成果轉化創新模式。去年,全球第二大鋰生產商SQM公司(智利礦業化工),以10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該公司的兩個示范工廠,并以此建設全球第一個以鹽湖硫酸鋰為原料生產電池鋰鹽材料的工廠。
數據是最有力的答案。除了萬邦勝輝這樣的強勁企業外,在創新驅動的加持下,園區已集聚有世界500強企業4戶,中國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16戶。在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上,已形成以通威太陽能、江蘇美科、中建材等為代表的光伏產業鏈和以天華時代、上海錦源晟、協鑫能科等為代表的鋰電產業鏈。產業集聚真正實現了從小到大的蝶變。
甘眉工業園區“1+3”產業的集聚發展僅僅是眉山“1+3”主導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梳理眉山“1+3”主導產業發展脈絡,工業園區扮演著重要角色。眉山把工業園區作為“1+3”主導產業發展的“主戰場”,以工業園區引領促整體提升,推動產業集群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據統計,從2021年首次提出“1+3”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以來,我市產業細分更精準,賽道更清晰,“1+3”主導產業“茁壯成長”。僅今年上半年,全市“1+3”產業規模超730億元,增長17.0%。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增長15.4%,電子信息產業增長29.1%,裝備制造產業增長15.4%,醫藥食品產業增長6.1%。重點領域中新型顯示、鋰電分別增長90.1%、44.3%。
近日,眉山工業經濟又迎來重要喜訊:提前四個月,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創新中心全面建成。這是我市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實踐,必將為眉山“1+3”主導產業注入新的動能。
據悉,項目投資6億余元,是市委、市政府聚焦“1+3”現代產業需求,助推“制造強市”發展的有力舉措。項目由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實訓中心、化工安全技能實訓基地三部分組成,建設內容主要有綜合樓、展示廳、中試廠房、倉庫等。項目集新能源新材料研發、中試、人才培養于一體,投用后將極大推動眉山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眉山打造成渝地區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提供支撐。
從2021年首次提出到2024年,3年多時間,全市“1+3”主導產業迎來了發展的大躍升。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1+3”主導產業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眉山清晰認識到,實體產業是構筑長遠發展優勢的根本支撐,眉山發展的最大差距在工業,最大潛力在工業,最大希望也在工業,必須要堅持工業為先、制造為要,協同創新,才能為長遠發展構筑更為堅實的支撐。而這其中“1+3”主導產業是“主引擎”。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1+3”主導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80.9%。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占比達50.2%,鋰電、晶硅光伏去年產業規模分別增長137%、50%。
如何實現“1+3”主導產業“從優到強”,這是眉山產業發展“必答題”。市委五屆九次全會給出答案:在既有“1+3”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基礎上,制定了“1+3”主導產業提質倍增方案。細看這份方案,“1+3”產業主攻方向始終不變,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始終不變。
“1+3”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重要基礎和內在要求。而科技創新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作為全省優勢發展地區,我市牢牢抓住新質生產力這個“新引擎”,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從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中試轉化基地建設、“智改數轉”、“兩業”融合、深化改革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第一生產力作用,不斷塑造“1+3”主導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讓新質生產力更加“新”欣向榮。
“‘1+3’主導產業確定以來,不僅全市產業規模增長較快,企業數量和質量也實現了大幅提升,對全市經濟的支撐作用愈發強勁,撬動了眉山工業高質量發展杠桿。”基于這樣良好的發展態勢,站在新起點上,我市因勢而為,順勢而動,繼續把握“1+3”主導產業演進趨勢,深耕細作細分領域賽道,找準迭代路線、搶占產業制高點,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鏈條完整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力爭到2026年,實現“1+3”產業集群規模分別達到2000億元、1000億元、500億元、300億元,培育一批百億、五十億、十億骨干企業的目標。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琴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