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3-01-20 14:43:15
責任編輯:黃馨月
日前,市委五屆六次全體會和市委經濟工作議會議相繼召開,全市上下在新的一年里將繼續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青神縣如何貫徹落實市委五屆六次全體會議和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近日,本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青神縣委書記劉今朝。
記者:您對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有怎樣的認識和體會?
劉今朝: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眉山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全會精神,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眉山現代化建設,堅持“服務成都、依靠成都、融入成都”戰略牽引、“四化同步、城鄉融合、全域協同”發展路徑、“制造強市、開放興市、品質立市”主攻方向,加快建設成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新興城市。市委的重大部署和重要要求,為全面推進青神現代化建設、開創青神發展新局面提供了科學指南。
記者:全會提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扛牢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使命擔當。青神縣有哪些具體行動?
劉今朝: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賦予四川的時代重任。青神縣將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牢記囑托、感恩奮進。
一是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特色示范區。近年來,青神縣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施退草還糧4400畝、退園還耕2000畝、豆玉復合種植5400畝,全縣高標準農田達10.5萬畝,糧食產量達6.8萬噸。下一步,青神縣將堅決扛穩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面壓實“田長制”工作責任,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各項工作任務,讓種糧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田園成為令人向往的家園。
二是弘揚東坡文化、彰顯生態價值,推進竹文旅融合發展。青神東坡文化底蘊豐厚,竹文化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基礎良好,我們要持續厚植生態本底,不斷豐富東坡文化“青神載體”。我們將加快建成東坡文化重要承載地,推動弘揚東坡文化與蠶叢文化、竹文化有機結合;持續鞏固拓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成果,切實筑牢岷江流域生態屏障,持續厚植生態本底,不斷豐富東坡文化“青神載體”;持續推動竹產業做優做強,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斷探索“兩山”轉化青神實踐;結合實際聚力建設岷江文旅融合示范帶,加快創建新時代文化旅游強縣。
記者:市委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眉山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眉山新局面的決定》明確提出,支持青神縣建設國際竹藝名城和全國特色先進機械制造產業聚集區,青神縣將如何奮力實現這一目標?
劉今朝:青神縣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青神現代化建設,堅持“融入成都、聯動川南、全域開放”戰略定位、“四化同步、城鄉融合、兩山轉化”發展路徑、“制造強縣、聚才興城、竹旅富民”主攻方向,在新征程上奮力開創青神發展新局面。
一方面,以“融入成都、聯動川南、全域開放”為戰略定位,加快建設成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國際竹藝名城。在融入成都上,充分發揮青神自身特色優勢,加快與成都政策同城、產業同城、交通同城、人才同城,主動承接城市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不斷增加自身競爭力,不斷積蓄發展動能。在聯動川南上,依托天眉樂高速、樂資高速,漢陽、虎渡溪等岷江梯級航電,進一步暢通自成都南下東進大通道,有效將川南地區的優質資源為我所用,讓青神成為成都都市圈和川南兩大經濟區域產業聯動和要素交換的重要“橋頭堡”。在全域開放上,青神不僅要服務成都都市圈建設,更要主動融入服務國省戰略大局,以全局思維和國際視野推動青神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另一方面,2022年11月,四川青神經開區成功擴區,省政府賦予青神經開區打造成為全國“專精特新”裝備制造基地和全國特色先進機械制造產業聚集區的定位,市委全會也明確支持青神加快建設全國特色先進機械制造產業聚集區。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縣,一是突出全鏈構建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青神將主動融入全省“5+1”和全市“1+3”現代工業體系,錨定先進機械制造主導產業,同步壯大竹纖維全價利用、醫藥日化等重點產業;二是突出集約高效建強產業園區,深化“畝均論英雄”和“標準地”改革,提升項目用地質效,加快建設工業研發中心、人才公寓、倒班房等園區基礎設施項目,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力;三是突出創新驅動引領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推進傳統企業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搶占數字發展先機;四是加快布局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產業新賽道,大力發展商貿金融、倉儲物流、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以傳媒影視、游戲娛樂、會展廣告等文創產業為發展重點,有效承接成都都市圈數字文創產能外溢。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古良駒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