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1-04-02 12:53:49
責任編輯:羅思源
清明節,是緬懷先烈、先賢、先人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無數先烈在革命斗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安穩生活。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整理了4位眉山籍烈士的英勇事跡,讓我們一起感恩、緬懷,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努力奮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用生命叫響“兩不怕精神”
陽廷安,仁壽縣原板橋鄉青平村人。
在那特殊的年代,他舍下親人,毅然參軍,奔赴守護家國的戰場;異地他鄉,他和戰友一起奮勇殺敵,將青春熱血拋灑于衛國戰場。激戰中,陽廷安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打進去!”直至壯烈犧牲。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儀式上,有一面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戰旗——“陽廷安班”戰旗。這面戰旗背后凝聚的,正是廣為人知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
年少從軍 保家衛國
1938年,陽廷安出生于仁壽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陽廷安從小跟隨父親做事,性格要強,學習成績一般,但頭腦十分聰明。因為膽大心細有擔當的性格,12歲時,陽廷安便參加了兒童團。
那時正處于外憂內患的艱難時期,紛擾的戰火給無數人民帶去了沉重的創傷,也讓陽廷安深刻地認識到,國家強盛、民族興旺,才是人民安穩生活的保障。
1958年3月,陽廷安參軍入伍,接著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阿里平叛時,陽廷安是連部飼養員,上進心強,品性剛直,特別能吃苦耐勞。他個子不高,但體壯如牛,再烈的騾馬,他三拳兩掌就能制服。
1961年年初,陽廷安調到了6班當班長。以往這個班是全連比較后進的班級,陽廷安處處以身作則,從抓思想入手,帶動訓練。練刺殺,他把自己當成靶子,要全班戰士輪流向他攻擊,身上常常青一塊紫一塊;練奔襲,他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雪地上摸爬滾打。在全團組織的考核中,他所帶領的班獲得刺殺全營第一,戰術取得優異成績,越野全團名列前茅,個人投彈全連第一,拉練背東西最多,甩掉了落后帽子,一躍成為全團的尖子班。
英勇頑強 浴血奮戰
1962年10月,在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一次戰斗中,陽廷安所在排進攻受阻。從敵人地堡里噴出的火舌,交織成一道密不透風的火網,十幾名戰士先后犧牲。
在火力支援和5班策應下,陽廷安率6班戰士向敵人地堡進攻。經過半個多小時戰斗,連續奪取敵人地堡18個。連長高友貴、指導員孫光明隨即指揮各排向縱深猛插,乘勝殲敵。
后續戰斗中,陽廷安用一捆集束手榴彈炸飛1個地堡,又用炸藥包消滅敵人的1個機槍火力點。激戰中,陽廷安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打進去!”直至壯烈犧牲。
6班全體戰士不怕犧牲,前赴后繼,英勇戰斗,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他們攻克地堡27個,殲敵55人,繳獲2門火炮、4挺輕重機槍、2具火箭筒等武器。此役,6班8人,有7人犧牲。
戰后,6班用生命叫響“兩不怕”血性口號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了部隊,西藏軍區為6班記集體一等功,為陽廷安追記一等功。1963年,6班被國防部批準授予“陽廷安班”榮譽稱號,授予“陽廷安班”戰旗一面,并樹為“四好標兵班”。
時光荏苒,薪火相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旗幟,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新一代的“兩不怕”人正高擎英雄旗幟,弘揚“兩不怕”精神,把紅色基因融入血液,體現在有效履行使命上,書寫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新篇章。
將中國寫入名字也寫入心里
劉宗銀,原彭山縣牧馬鎮武陽村人。
他1950年入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中犧牲。
3月30日,在劉宗銀的妹妹劉學英家里,她拿出了劉宗銀榮立三等功的喜報和一本“和平萬歲”的筆記本。筆記本是劉宗銀的遺物,里面工整地寫著三角函數題和解法。“哥哥犧牲后,父親一直小心保管著這本筆記本,后來見我學習認真,就把它獎勵給我了。”劉學英說。
沖鋒陷陣 犧牲在勝利前夕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的第三階段,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次戰役。此役中國人民志愿軍殲敵5.3萬余人,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為了迷惑和消耗敵人,達成金城戰役的突然性,在戰役發起前,第60、67軍繼續向原定的敵營目標實施進攻。當時隸屬于60軍某連的副排長劉宗銀在這場進攻中犧牲。
1953年7月7日,在一片開闊地上沖鋒時,劉宗銀被敵人飛機投下的炸彈炸傷大腿,失血過多犧牲。劉宗銀的同鄉戰友回憶道,“劉宗銀在每次戰斗中沖鋒陷陣毫不畏懼,面對敵人的槍炮不躲藏不畏懼。”
劉宗銀的遺體被安葬在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內。劉學英說,“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幾姐弟想去朝鮮的烈士陵園里看一看哥哥。”
志愿參軍 只為保家衛國
1950年9月,19歲的劉宗銀聽說部隊正在招兵,便積極響應號召,報名參軍。接兵連長詢問劉宗銀10歲的妹妹劉學英,“舍得讓大哥上戰場嗎?”劉學英堅定地回答,“舍得。”劉宗銀的父母也很支持兒子參軍的決定。
1950年10月,劉宗銀隨部隊從青龍場出發前往朝鮮。入伍后的劉宗銀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劉中銀”,將中國的“中”放在自己名字中間,也放在了自己心里。
在部隊,劉宗銀保持著和家里的書信來往。“隔兩三個月就會收到哥哥的來信。”劉學英在回信里告訴劉宗銀,“家里很好,不用擔心。”解除了后顧之憂,本就靈活機敏、組織能力強的劉宗銀,在部隊里表現優異。“哥哥的信件里,不斷提到他的進步,從一名剛參軍的小戰士,慢慢成長為副班長、班長,在參軍兩年后就當上了副排長。”劉學英說。
1950年,踏上朝鮮戰場的劉宗銀參加了很多次戰斗,他不怕犧牲,英勇戰斗,多次立下戰功。
1954年,好幾個月都沒有收到來信,劉宗銀的家人十分擔憂,他們還不知道劉宗銀已經于1953年7月7日犧牲在了戰場上。由于當時作戰條件艱苦,在戰場上犧牲的士兵被就地掩埋,戰后再清點犧牲人數。當家人得知劉宗銀犧牲時,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
1954年4月,鄉上突然送來了光榮匾和喜報,同時送達的還有劉宗銀的死訊和遺物。喜報上寫著,“劉中銀同志在反擊作戰中創立功績,業經批準記團三等功一次。”
“得知哥哥犧牲后,全家人都很傷心,哭了好幾天。后來,爸爸給最小的弟弟起名為劉宗朝,紀念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哥哥。”劉學英說,劉宗銀犧牲后,家人常常一起回憶他,尤其是母親,經常給劉宗朝講述劉宗銀的事跡。耳濡目染之下,1977年,21歲的劉宗朝將名字改為劉中朝,應征入伍。
甘灑熱血保“四化建設”
何軍林,洪雅縣原花溪鎮唐壩村人。
1979年2月24日,在攻打柑塘外圍五六三高地的戰斗中,為了給部隊前進打開通路,何軍林帶領戰士去爆破敵人的暗堡。在身上5處中彈負傷的情況下,他仍以驚人的頑強毅力堅持戰斗,直到炸毀敵人暗堡,壯烈犧牲,用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青春之歌。為了表彰他的英雄行為,部隊黨委給他追記一等功,云南邊防部隊授予他“鋼鐵戰士”的榮譽稱號。
何軍林的妹妹何軍蓉說,他們的母親常常念著一句話,“我兒何軍林,一心想報國,為了國家舍棄了小家。”
長在紅旗下的好少年 為國家舍小家
1955年,何軍林出生于洪雅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乖巧懂事的何軍林深得左鄰右舍的喜愛。能吃苦懂禮貌,孝敬父母愛護妹妹,何軍林是父母心中的好兒子,也是妹妹何軍蓉學習的好榜樣。
當時何軍林家里窮,吃了上頓沒下頓,經常缺衣少穿。為了湊齊買布的錢,給家里人做新衣服,何軍林陪著母親一起,早上5點起床砍甘蔗,走好幾個小時的山路,將甘蔗從花溪背到趙河去賣。
初中畢業后,因為家里窮,何軍林沒有繼續讀書,退學開始學做木匠。鄰居家有桌椅板凳壞了,他隨叫隨到,幫忙修理家具。后來,勤勞肯干的何軍林到公社供銷社工作,當上了營業員。
1976年的一天,何軍林回家對父母說,他要去當兵保家衛國。1976年3月,何軍林參了軍。入伍后,何軍林再也沒回過家,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
戰場上的“鋼鐵戰士” 不畏犧牲勇炸暗堡
入伍后的何軍林,在部隊里扛過機槍,也當過炊事員,干一行愛一行,行行都干得很出色。1978年11月,何軍林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寫給父親的一封信上說,“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和共產黨員,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應該獻出自己的一切。”
1978年年底,何軍林所在的部隊來到中越邊境執行備戰任務。他明白,只有狠狠地懲罰敵人,才能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
在一次和戰友交談中,他說,“生活是美好的,青春也是美好的,但為了祖國大多數人的幸福,為了保衛四個現代化,在需要的時候,我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他在決心書中寫道,“為了‘四化建設’,為了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美好,灑盡熱血也心甘情愿。”
1979年2月24日,何軍林所在的3連奉命向柑塘外圍五六三高地發起攻擊。在離敵前沿陣地只有30米的時候,突然,敵人暗堡中的輕重機槍一起開火,密集的火力雨點般地向突擊排打來,行進在左側的1、2班受阻。只有馬上炸掉敵人的暗堡,才能保證突擊排的安全,為連隊攻占五六三高地打開通路。
何軍林接到命令,準備從左側迂回炸毀敵人暗堡。當前進到距離暗堡15米處時,何軍林被敵人發現。在敵人的猛烈射擊下,何軍林身負重傷,但他忍住劇痛,繼續向敵人的暗堡艱難地爬去。當他爬到距離暗堡左側2米處投出手榴彈的同時,敵人又向他打了一個點射。敵人暗堡被摧毀,何軍林也犧牲了。
何軍林在頭部中彈1發、胸部中彈3發、腿部中彈1發的情況下,忍著劇痛,仍以勇敢頑強的毅力炸毀了敵人暗堡。這種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戰斗到底的精神,深深地鼓舞著每一位戰士。何軍林犧牲時只有24歲,部隊黨委給他追記一等功,云南邊防部隊授予他“鋼鐵戰士”的英雄稱號和“二級英模”獎章。
無私無畏的緝毒英雄
白建剛,東坡區修文鎮原法輪村人。
他1971年9月出生,1990年3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曾擔任云南省保山市公安邊防支隊龍陵縣公安邊防大隊副大隊長,武警少校警銜。入伍以來,因工作成績突出,他榮立三等功2次,被評為優秀基層干部標兵1次、優秀基層干部2次,多次受到上級嘉獎。
2007年3月25日,白建剛在緝毒戰斗中英勇戰斗,光榮犧牲,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詮釋了公安邊防精神。
心懷憧憬 勇爭第一當標兵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是緬甸通往保山的重要口岸,也是許多國際販毒分子販運毒品的必經之地。
1990年3月,白建剛懷著對警營的美好憧憬,成為保山邊防支隊一名光榮的戰士。從那刻起,他就發誓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效祖國。他以過硬的軍事素質結束新兵連訓練后,毅然向組織提出要到最艱苦的邊防工作站去鍛煉。199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昆明邊防指揮學校。
1994年,白建剛從昆明邊防指揮學校畢業,先后在司令部管理員、后勤處營房助理員等崗位工作。他刻苦鉆研業務,一絲不茍辦實事的精神贏得了組織的信任。2000年3月,他被任命為東風橋公安檢查站站長。當了站長,他給自己定下了更高的標準,向全站官兵提出了“向我看齊”的口號。
一次全站進行俯臥撐比賽,裁判數到320時僅剩白建剛一人,直到裁判數到350時白建剛才重重地趴在地上。戰友們不解地問,“你早就是第一了,還和誰較勁?”他回答說,“我在和我自己較勁。”白建剛深知,帶兵最講究言必行、行必果,他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官兵做到的,他首先做到。
英勇頑強 緝毒戰場顯忠誠
緝毒是一項血與火的工作,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則是刀尖上的舞者。2000年以來,白建剛在緝毒這個充滿生死考驗的使命面前,意志堅定、英勇頑強、指揮有力,直接和間接參與組織指揮偵破販毒案件164起,繳獲海洛因24.1799萬克,抓獲犯罪嫌疑人268人,繳獲各類運毒工具車12輛,為禁毒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7年3月25日凌晨4時,負責偵破“2007·3·13”販毒案件的白建剛,帶專案組到達云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在支那鄉白巖村月亮石丫口國界線我方一側200米處設伏。當日14時7分,3名緬甸人越境接頭,境外另2人背毒品入境。在交接過程中,專案組發現毒販有槍,迅速出擊,并與其激烈搏斗,抓捕其中3人。此時,隱藏在外圍的毒販突然用沖鋒槍和手榴彈襲擊專案組抓捕人員。專案組迅速還擊,交火中白建剛不幸中彈。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他仍然英勇戰斗,在送回搶救途中,因山高路遠,流血過多,為禁毒人民戰爭灑盡了最后一滴血。
白建剛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綺麗、光榮、無私。他是公安邊防精神的傳承者、發揚者,為邊防官兵樹立了一道豐碑。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莉 雷堯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