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2-06 09:39:43
責任編輯:雷堯
農村土地流轉后形成的農業景觀。(資料圖片)
“眾籌文化院壩”豐富群眾生活。(資料圖片)
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
鄉村環境越來越好。(資料圖片)
打造鄉村公園,提升鄉村顏值。記者 雷卓鳴 攝
眉山網記者 陳甜 文/圖
近年來,眉山堅定貫徹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2018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186.5億元、同比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563元、連續9年居全省第4位。
2018年,國務院通報表揚了全國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其中眉山以突出地方特色、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與經驗名列其中。今年6月,在“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上,我市鄉村振興發展經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推廣。
垃圾處理“丹棱模式”、垃圾分類“白馬模式”、土地流轉四步機制、“兩權”抵押貸款、民間眾籌文化院壩……回望農業農村改革歷程,眉山大膽創新試驗,不懈探索嘗試,成果豐碩,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了多項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環境治理
農村有了新面貌
走進丹棱縣龍鵠村,路面整潔、河流清澈,村民的房前屋后樹綠花香。
“自從村里推行垃圾分類后,環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丹棱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說。
據羅朝運介紹,從2011年開始,龍鵠村便探索推行了“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保潔承包人由村民選出,負責村上的垃圾收集和轉運;承包費由村民每人每月繳納一元建立村保潔資金庫,不夠部分則由村集體經濟補貼。1元錢從腰包里一掏,村民們有了發言權,有了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也顯著增強,人人積極參與監督垃圾治理工作。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的推行,讓垃圾有了去處,村容村貌都上了一個臺階。因此,全市以龍鵠村為試點,全域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鄉)運輸、市(縣)處理”的農村垃圾治理運行機制,杜絕垃圾“上山下鄉”,推進全市農村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進程。
在此基礎上,2017年,東坡區白馬鎮因地制宜,創立了垃圾分類“白馬模式”。村民將垃圾分為不可腐爛垃圾和可腐爛垃圾兩類,可腐爛垃圾被回收到地庫進行有機生物降解,發酵變成有機肥。
隨后,農村垃圾處理“丹棱模式”和垃圾分類“白馬模式”得到了全國、全省的肯定并積極推廣。
為更好地推進“幸福美麗村莊”建設,打造“有顏值”的新鄉村,眉山還開展了多項行動,包括“清潔鄉村·美麗眉山”行動、農村垃圾分類“百村示范行動”,推進鄉村“廁所革命”,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全域推進“綠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園之市”三大工程建設。
重拳之下成果顯著。截至去年,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4%,建成國家級生態縣1個、省級生態縣2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3個、全國第一批“綠色村莊”34個。
改革支撐
農村有了新活力
“人、地、錢”難題,一直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絆腳石。
針對在土地流轉中農民怕業主“跑路”、業主怕農民“難纏”、政府怕無限“兜底”等“三怕”現實難題,彭山區創新探索出了“三級土地預推——資質審查前置——平臺公開交易——出險應急處置”的土地流轉四步機制,解決了農村無人種地、業主無地可種的“兩難”境地,實現了“農民流轉有收益,業主投資得效益,政府服務保權益”三方受益的格局,全力暢通流轉渠道,全面提升農業服務水平,全程化解流轉風險。
彭山天鑫農業的業主劉文均對這項改革成果帶來的好處深有體會。2009年,他在彭山區觀音鎮果園村流轉了100畝土地。后來,要擴大規模,劉文均在流轉一塊1222畝的土地時,因涉及2個鄉鎮、6個村組,遇到了困難。“有些農戶不同意,要想整塊流轉不可能?!眲⑽木ぜ野襞?,歷時兩個多月,才順利流轉到這上千畝的土地。
面對土地流轉這一難題,2015年,彭山區由財政出資5000萬元,成立了國有正興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正興公司),運用市場化辦法,收集全區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并開展地塊整合、包裝推介和風險防控等業務。有土地流轉意愿的農民,通過村組服務站與鄉鎮子公司簽訂委托書后,土地便可通過正興公司流轉出去。
“這樣一來,想流轉土地的業主就可以直接與公司聯系,有農戶對流轉費用有疑義的,也由公司出面統一協調,省了不少麻煩?!眲⑽木f,業主與農民都不需要見面,就把土地拿到了,“實在太方便了”。
據了解,截至今年7月,彭山區土地流轉面積達16.5萬畝,流轉率高達68.9%,形成70%的現代農業與30%的小農經濟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帶動16萬農戶增收。
眉山推廣彭山區“四步機制,三方受益”農村土地規模規范流轉成功經驗,促進全市土地向園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截至2017年,全市流轉土地總面積達116.69萬畝,占承包地面積的44.76%,規模流轉面積達到流轉總面積的70%。
值得一提的是,彭山這一套可操作、可推廣、可復制的“四步機制、三方受益”土地規范流轉經驗,不僅在全國交流推廣,還獲得中央領導肯定,并寫入全國人大修改《土地承包法》意見。
2015年底,彭山區被列為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簡稱“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眉山又一項農業農村改革成果也由此誕生。
一直以來,農村金融創新對業主、銀行、政府三者來說都是個難題。農業產業資金短缺是普遍現象,融資需求長期存在;由于缺乏抵押物,銀行不愿貸、不敢貸;相關部門沒有政策“撐腰”,不敢趟深水。政企銀三方各有各的擔憂,各有各的難處。
為此,彭山區先后出臺了覆蓋產權流轉交易、產權價值評估、風險防控等融資各環節的制度文件40個,構建起“產權交易”“產權評估”“風險分擔”“抵押物處置”和“產品創新”五大綜合體系,建立政府主導、政銀企三方參與的合作機制,有效破解了農民發展產業融資難、融資貴“最后一公里”難題。
2016年,果園村村民張術群用自家的農房抵押,從銀行獲得了20萬元的貸款額度;2018年,彭山區果有緣農場業主李利以520畝柑橘地的土地經營權作抵押,成功拿到了320萬元貸款……截至今年8月,彭山區累計發放農村“兩權”抵押貸款1718筆、8.35億元。
“‘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啟動以來,取得了多重改革成效?!迸砩絽^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兩權”抵押貸款,農村深睡資產被喚醒,激活了農業發展動能,大量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回流”,實現了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大提升了土地價值,推動了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充足動力。
農業+文化
農村有了新底蘊
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加大。怎樣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成了深化農村改革的新焦點。
這時,“文化院壩”一詞從丹棱傳了出來。
“只要有時間,我們就會到作平文化大院里排練、跳舞、看書,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兒!”丹棱縣桂花村村民彭桂容說,這個文化大院成了大家的精神家園。
彭桂容口中的“作平文化大院”,是該村集文化活動、宣傳教育、科學普及等為一體的文化院壩,也是該縣第一個農民自建的文化院壩。
過去,在沒有民間“自辦”文化之前,都是政府“辦”文化,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政府財政投入無法完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也停留在“點”上,很難形成“面”上的全覆蓋。因此,我市以國家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為指導,結合丹棱縣實際,在當地鋪天蓋地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在活動內容上不斷深入,在形式上不斷創新,丹棱縣的民間眾籌文化院壩便應運而生。
2015年7月,丹棱縣引導民間眾籌文化院壩建設項目被文化部列為第三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此后,按照“政府引導、社會自辦、共建共享、服務群眾”的建設路子,“丹棱文化院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等是綜合性的群眾自辦文化院壩,盆景園文化大院是文旅結合的文化院壩,培珍攝影文化大院則是專業類的文化院壩……該縣眾籌建成的各有主題特色和看點的文化院壩越來越多。
“文化院壩是由兩個并不新鮮的老詞匯組合而成的新概念,這四個字代表了丹棱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丹棱縣文廣旅局負責人說,文化院壩免費對民眾開放,讓村民能時常聚在一起開展文化活動,是名副其實的群眾舞臺。
2018年7月6日,中法農業科技園開工儀式在彭山區錦江鄉舉行。這一項目的落地,代表著我市在深化鄉村文化體制改革上的又一創新。農業與文化、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建設“有底蘊”新鄉村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法農業科技園項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推動的對法友城重點合作項目,是2018年全省100個重點推薦項目之一。該項目列入了“2015年全球氣候峰會計劃”,是法國以中央政府名義在中國扶持的第一個農業項目。
該項目總體規劃為一帶、一核、七園(區)的空間結構:“一帶”將依托山、河、田、林、湖生態本底,以綠色永續的產業帶動,總體規劃形成錦江生態景觀帶;“一核”則是中法農業科技園核心區(特色小鎮);“七園(區)”涵蓋中法農業種植示范區、繽紛果園體驗區、天生埝水庫林地花卉區、高效農業培育試驗區、文化旅游功能區、農業科技康養功能區、田園度假功能區七大園區。
“未來的中法農業科技園,將是具有國際經驗、產鎮融合、獨具藝術氣質的特色小鎮?!表椖控撠熑苏f,他們將以中法農業科技合作為引領,全面構建科技化、產業化、生活化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科技產業、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生活相融的國內農養休閑的新標桿、天府新區特色小鎮新樣本。
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深入推進眾籌文化院壩創建、“農業+文化”等鄉村文化體制改革之外,眉山還充分挖掘了東坡文化、彭祖長壽養生文化、竹編文化等有代表性的眉山本土文化資源,發展農村新興文化經濟組織,著力打造三蘇、江口、柳江、漢陽、復興等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