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2-06 09:27:24
責任編輯:雷堯
村民們展示手工作品。
眉山網記者 張丹梅 文/圖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底在于農耕文明,根源在于鄉村文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青神縣堅持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注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文化基因,煥發出鄉風文明新氣象。
開辦社區大學
提升群眾文化素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寶鏡村也要朝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方向發展。”12月3日,走進青神縣羅波鄉寶鏡村社區大學,該縣婦聯黨員干部正在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當天,還開展了手工制作課程,村民們在美工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廢棄物制作實用的“涮碗神器”、淳樸的“枯枝花瓶”等。“今天學習的手工制作技藝非常實用,陶冶了情操。”村民王潔稱贊道。
“自寶鏡村社區大學開班以來,已組織開展養殖技能、手工制作等培訓,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該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社區大學的前身是村上閑置的村小,今年根據群眾意愿、縣上支持將其盤活,改建成了社區大學,并針對群眾需求,設置了青神竹編、種養殖技能、手工、健康衛生知識、法律案例講解、家庭和諧之道、人居環境改善等實用性課程,進一步加強群眾的知識技能學習。
為進一步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青神縣全域開辦“社區家長學校”,從教育、衛健、公檢法司等系統選拔近百名優秀專業人才組建講師團到全縣10個鄉鎮、27個村(社區)宣講政策文化,截至目前,已開展各類宣講活動100余場。據了解,社區大學是“社區家長學校”的升級版。下一步,該縣將以寶鏡村社區大學為示范點,引導全縣各村(社區)積極開辦社區大學,將其打造成為農村政策文化宣講點和技能傳授培訓點,進一步提升農村群眾文化素養,傳承良好家風,樹立良好社會風氣。
凝聚道德力量
弘揚社會新風正氣
在寶鏡村,家家戶戶門前都掛有一個“星級文明戶”的牌子,一旦被評上勤勞致富、孝老愛親、文明風尚等榮譽稱號,就能獲得一顆星。人人講文明、戶戶爭五星,在這里已蔚然成風。
此外,該縣各鄉鎮還結合當地實際,創新開展一些群眾性精神文明創評活動,如南城鎮蘭溝村開展“做美一個家,送你一盆花”環境衛生文明戶評選,青城鎮柳溪村開展“最美農房”評選,河壩子鎮雙龍村開展“最美庭院”評選活動等。
近年來,青神縣還以各類道德先進典型人物的推薦評選為載體,持續加大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兒媳”等先進典型的評選表彰力度,用先進典型感召人、教育人、引導人,進一步凝聚社會新風正氣。
榮獲四川省2019年第一批“新時代好少年”榮譽稱號的徐彬洋,是青神縣河壩子鎮中學的一名普通學生。從小學一年級起至今,一直照顧著因從小患先天性杜氏型肌營養不良(DMD)導致肌無力肌萎縮而無法獨立行走的同班同學,用實際行動默默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鄉風文明成果持續深化過程中,像徐彬洋這樣的好人,青神縣還涌現出了很多:照顧“植物人”兒媳婦19年的邵學英,照顧鄰居孩子11年的吳淑君,85歲高齡還投身志愿服務的宋素明……今年,邵學英被評為“市道德模范”,王曉梅等3個家庭被評為“市首屆文明家庭”,楊潔被評為“四川好人”,徐俊等3人被評為“眉山好人”,這些好人好事,引導人們崇德向善,營造出“積小德為大德,積小善為大善”的良好鄉風民風。
同時,該縣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弘揚社會正能量。目前有注冊志愿者20455人、注冊村級志愿服務隊199支,共開展“文化惠民鄉村行”“潔美家園巾幗志愿行動”“青春志愿 愛在旅途”“關愛農民工”“保護環境”“養老志愿服務”等主題志愿活動1386場,惠及群眾3萬余人。
舉辦民俗活動
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青神縣瑞峰端午龍舟節”起源于北宋,已有上千年歷史,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四川龍舟文化最為深厚的地區之一。今年6月5日,四川省2019“百舟競渡迎端午”龍舟比賽在青神縣岷江河畔舉行,這也是四川省首次舉辦全省群眾性的龍舟賽事。當天比賽共吸引了全省各市州18支龍舟隊的500余名選手參賽。
9月21日,青神縣舉行2019年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十里八鄉的農戶們匯聚在該縣瑞峰鎮黃桷村村委會廣場,看民俗表演、嘗特色農產品、參加趣味競技,在“五谷豐登迎國慶 砥礪奮進振鄉村”的濃厚氛圍中,共享豐收、共慶豐收、共贊豐收。
……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培育文明鄉風、振興鄉村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之魂,青神縣充分發揮傳統節日的載體作用,深挖縣域文化內涵,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推出文化惠民系列活動,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陶冶文化情操。
春節“游園”活動、元宵歌舞表演、清明祭祀活動、端午龍舟節、重陽孝老愛親活動……“我們將繼續深挖縣域文化內涵,創新更多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開展更多的民俗文化惠民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播撒全縣各個角落,根植于每一名群眾內心。”該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