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28 11:04:59
責任編輯:羅思源
【編者按】
我市堅決貫徹落實省委對口幫扶工作要求,針對藏區彝區貧困縣實際,充分發揮人才、技術、機制等方面優勢,真情幫扶,精準施策,有力助推藏區彝區脫貧攻堅。
即日起,眉山網將陸續刊發援藏援彝工作中涌現的先進經驗、感人事跡以及實實在在的成效,展現眉山干部在援建工作中真抓實干、爭創一流的風采。
郭永紅
迎難而上 在木里奏響奉獻之歌
【人物名片】
郭永紅,44歲,中共黨員,東坡區綜交中心九級職員,2018年6月底選派掛任涼山州木里縣發改經信局項目管理辦公室干部。
工作中的郭永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郭永紅積極響應號召,主動申請到涼山州援彝,2018年6月底被選派到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最偏遠處——木里縣。
“同所有援彝干部一樣,我要把涼山州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郭永紅說,“為了援彝事業,我常年在外,家庭不能兼顧,但我無怨無悔,把對家人的愧疚化為了工作動力。”
援彝一年多來,郭永紅迎難而上,積極完成業務綜合股的招投標工作,協助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和自己所聯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等工作。
2018年,木里縣在線審批平臺運用取得階段性成果,審批事項基本可納入在線審批監管平臺進行辦理。同時,教育、衛生、旅游、工商等項目有序推進。
在上級領導大力關心和支持下,經過2018年的扎實工作,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新成效、邁上了新的臺階。2018年項目建設覆蓋全縣28個村457戶收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49人,截至12月底已完成總體任務的100%,在春節前全部入住達到驗收標準,基礎設施達到預期目標。郭永紅高興地說:“我們的辛苦,很多貧困群眾都看在眼里,他們自覺投身到家園建設中,讓我們十分感動。”
一年多來,郭永紅每個月都要下鄉走訪聯系戶,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有什么合理需求,盡最大努力去解決。他和縣、鄉、村、第一書記共同幫扶,對所聯系的貧困戶日伍蘇朗旦珠和依吉次爾拉珍進行入戶走訪、拉家常、感恩教育、確立幫扶方向,2018年底,兩戶人均收入都達到了木里縣的脫貧標準。
今年3月4日,郭永紅接到一個不幸的消息,父親被查出肺腺癌晚期,親戚朋友都勸他向組織申請回來照顧父親。“望著父親含淚的雙眼,雖然心里也有千般不舍,但一想起組織的重托,我還是把照顧父親的重擔交給母親、妹妹和妻子,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木里藏族自治縣。”郭永紅說。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加銘記擔當、責任,一如既往踏實工作,展現眉山干部樂于奉獻的工作作風,為木里縣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郭永紅表示。
盧文貴
不負期待 甘做彝族同胞的“健康衛士”
【人物名片】
盧文貴,49歲,青神縣瑞峰鎮衛生院中醫師,2018年7月1日抵達大山深處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涼山州布拖縣基只鄉老古村,擔任“四治專員”。
盧文貴進村入戶宣傳禁毒防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當地,盧文貴主要負責“治毒”工作,也就是禁毒。老古村吸毒管控人員90余人,需要逐一開展人員核實、報到登記、簽到、談話、尿檢、日常走訪、救助幫扶……每一項任務都是繁瑣而具體的,沒有捷徑可走,盧文貴只有腳踏實地,一家一家入戶,反復宣傳教育。一年來,老古村吸毒管控人員管控率達98%以上,工作得到上級肯定,并多次受到鄉上表揚。
“治病”是一名醫生的天職。援彝期間,盧文貴利用各種場合積極開展義診,共義診200多人次。在缺醫少藥的基只鄉,他教村民認識并使用當地的草藥,開展針灸治病。最值得驕傲的是,在鄉醫院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盧文貴成功將一名16歲的農藥中毒少年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
盧文貴另一項工作就是“治愚”。“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要從小抓起,‘治愚’也就迎刃而解。”盧文貴和其他工作人員初到老古村,幼兒園的孩子個個就像小泥猴。盧文貴積極配合幼教老師,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孩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一年過去,孩子們無論學習還是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同時,盧文貴傾力發展產業助農增收致富。2018年10月,他為推進老古村特色水果產業園建設多方奔走,經過數十天的奮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產業園種植了一萬余株桃樹,盧文貴一直擔負著桃園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今,兩年生桃樹結滿碩果,一年生桃樹長勢良好,一些中藥材試種也初見成效。
在援彝工作中,盧文貴克服困難,把布拖縣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2018年他被布拖縣評為優秀扶貧干部,2018年度考核為優秀。盧文貴說:“在看過央視青春勵志劇《最美的青春》后我感慨萬千,我的青春沒有前輩們那么美麗絢爛,但我將力爭讓余生更有意義,那就是不負群眾的期待,以個人之小我服從集體之大我,在未來扶貧攻堅路上,甘做彝族同胞的‘健康衛士’”。
李 程
駐村幫扶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人物名片】
李程,40歲,中共黨員,仁壽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基層管理站副站長,2018年6月底選派掛任涼山州甘洛縣玉田鎮羅瑪村駐村干部。
李程(右一)走訪群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赴涼山州甘洛縣玉田鎮羅瑪村進行綜合幫扶駐村工作一年多以來,最讓李程高興的,是這一年村里的變化越來越明顯:村民的收入增加了,脫貧致富的動力更強了。
“我來自農口系統,就得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能力,宣傳、推廣、指導、協助農林產業發展,進一步搞好產業發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一年多以來,李程努力完成各項綜合幫扶工作,各項任務達標,群眾滿意度高。
說到做到,李程先后發展協助村民新成立4個種養結合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已初見成效,但規模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今年3月,李程再一次出實招帶動全村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地選擇符合國家政策指向、符合生態理念、適合山地的特色產業:種植500余畝22000多株木本食用油料樹“毛葉山桐子”種苗,采取“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掛果盛產期農戶可收入15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上。李程說,“毛葉山桐子”種苗種下后,通過兩三個月的生長,長勢好,村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明年還將繼續擴大規模。
今年“六一”兒童節前,李程聯系了仁壽的公益組織到羅瑪村幼教點開展“助學涼山,情滿甘洛”助學扶貧捐贈慰問活動。“孩子們的笑臉讓我看到了援彝的希望。哪怕千山阻隔,我也要盡我所能,將兩地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多為孩子們辦實事送溫暖。”援彝期間,李程認真落實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2018年年度考核被推薦為“優秀”,因工作突出又被推薦評選為甘洛縣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力量2019年第一季度“季度先鋒”。今年7月又被甘洛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綜合幫扶工作隊隊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認真做到急彝族群眾之所急、想彝族群眾之所想、解彝族群眾之所憂、為彝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李程堅定地說。
張 志
牢記使命 情系彝區脫貧
【人物名片】
張志,38歲,中共黨員,彭山區農業農村局公義鎮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2018年6月底選派掛任涼山州昭覺縣比爾鄉以火波主村駐村干部,任村綜合幫扶工作隊副隊長。
張志(左一)開展扶貧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涼山州昭覺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而張志所駐比爾鄉以火波主村海拔2200米至3200米,條件更為艱苦。援彝一年多,他以駐村為第二故鄉,積極投入工作,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認可。
以火波主村沒錢安裝自來水設備,導致村辦公室周邊村民和幼兒園學生的生活用水無法保障,平時的生活用水全靠大家翻山越嶺去提水。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張志前往40多公里外的昭覺縣城,自己掏錢購買了水管等材料,帶頭用鐮刀、鋤頭開通鋪設水管的坑道。通過大家的努力,終于把水引到了村委會駐地,解決了村辦公室周邊村民和幼兒園用水問題。
由于處在高海拔地區,當地群眾大部分家庭經濟收入少,孩子們的住宿條件、教育條件和生活條件令人堪憂。2018年10月15日第一次冰雹后,不少村民缺衣少穿,在寒風中受凍。見此情形,張志發起了彭山農牧人及朋友“送衣物獻愛心,溫暖大涼山”的愛心行動,共計捐贈上萬件衣服。由張志帶領志愿者進行分類、整理并親自送到以火波主村發給村民。
今年以來,張志積極響應當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號召,帶領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員考察并試種山藥。3月15日,他駕車到雅安蘆山,并自己掏錢購買山藥種子,在村里試種成活,帶動很大一部分村民種植。“種植業發展了,養殖業也得跟上!”今年4月,張志又利用回家休假的時間在彭山區考察規模化生態雞養殖,并在返程時帶回80余只優良生態雞苗試養。
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張志更多了一份沉穩,他以以火波主村為家,以彝族同胞為親人,從“客人”變“主人”,通過扶貧協作與以火波主村結下不解之“緣”,傾力馳“援”。張志堅信:“援彝是一份事業,用心付出才有輝煌;援彝是一種見證,用心維護才能譜寫華章;援彝是一種洗禮,用心體悟才能升華靈魂;援彝是一種享受,用心呵護才能感受生命真諦!”
本報記者 王允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