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6-20 09:31:00
責任編輯:雷堯
嘉賓正在觀看民俗表演。
實習生 易蘭萌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文/圖
6月19日,在我市參加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現場會的嘉賓前往丹棱縣丹棱鎮桂花村作平文化大院、順龍鄉幸福古村幸福公社文化大院觀摩調研,就我市建設眾籌文化院壩、培育鄉村文旅能人工作交流取經。
“你們的隊伍有多少人?”“活動經費從哪里來?”……在作平文化大院內,嘉賓們參觀了多功能室、書畫展覽室,詳細了解了文化大院場地設施、活動開展、投入保障等情況,看到周圍群眾臉上燦爛的笑容和文化大院設施設備齊全以及自編自演有聲有色的文藝節目,嘉賓們高度肯定了作平文化大院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上所起的典型示范作用。
“感動、感激、感慨。”參觀完作平文化大院后,來自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人事處處長張占明用三個關鍵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說,“感動”在于王作平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和文藝愛好者,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在村上創建文化陣地,并且初心不改,將黨的聲音及時傳達到最基層、傳遞到人民群眾中去,為平日寂靜的村莊添了無限活力。
來自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曲徑表示,王作平用文藝的形式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和法規,不僅有“笑聲”,更有“效果”,這種模式值得學習借鑒。
作平文化大院獲得了嘉賓的贊賞與青睞,同樣的,幸福古村的幸福公社文化大院更是讓嘉賓們流連忘返。
土墻、青瓦,行走于幸福古村,這里的一草一木都被刻上了歷史的印記,一磚一瓦都透露出文化的氣息。沿著幸福古村的青石板路,嘉賓們一路來到幸福公社文化大院。2017年10月,謝舜川來到幸福古村,創建了幸福公社文化大院,依托文化大院創作了不少古村歌曲、故事、花燈、舞蹈等節目,并培養本村文旅能人超過100人。同時,以文促旅,推進文旅融合,引導培育當地群眾從旅游業的旁觀者,逐步成長為參與者、經營者。僅2018年,村民旅游收入就達200萬元。
“沒有文化的旅游沒有魅力,沒有旅游的文化沒有活力。”來自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人事處處長孫士澤表示,幸福公社文化大院依托優美的田園風光,將鄉村特色和文化創意相融合,豐富了鄉村旅游的內涵和“記憶”,這樣的成功案例值得大家思考和學習。
“在風景中品味文化,詩與遠方就在這里。”參觀中,來自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人事處處長張秦安感慨,幸福古村用文化吸引游客,而旅游又讓文化重生,文旅深度融合,為人們貢獻了有內涵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文化振興的決策部署,以民間眾籌文化院壩為載體,大力培育鄉村文旅能人,涌現出了一大批文旅能人:全市群眾文藝隊伍達到1580支;群眾文藝骨干人數達到21500人;群眾文藝指導員達到760人;培養鄉土文化能人達到300名……他們成為了我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一邊看,一邊聽,半天的觀摩行程,嘉賓們切身感受到了我市鄉村文化的發展路徑,他們紛紛表示,眉山通過“眾籌”社會力量,政府引導建設,讓農家大院成為社會舞臺,發現和培養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這種模式不僅擊中了鄉村文化需求的痛點,還助推了當地產業發展,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補充,“眉山經驗”值得推廣學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