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7-12 08:12:31
責任編輯:楊熹
近段時間,位于彭山區公義鎮欣榮村的稻鴨魚生產基地,風景格外美麗:微風拂過,水田里碧綠的稻禾像海浪一樣一起一伏,泛起層層碧波,覓食的鴨子在水稻田里時隱時現,不時還有稻花魚躍出水面……
稻在水中種,魚在水中游,鴨在水上戲,這動靜結合的畫面,正是彭山區積極探索“水稻+N”立體生態種養殖模式的生動寫照。
從彭山城區出發,往西南方向行駛10公里,便是欣榮村。種糧大戶王程淋在當地流轉了6000余畝土地,全部種植優質水稻,產量超過420萬公斤。今年,在區農業農村局的鼓勵和引導下,他將一部分稻田作為試驗田,在田地四周挖了水溝養上魚,并砌上圍欄,按面積放養一定數量的麻鴨,探索稻鴨魚共生模式。而這塊試驗田也被列為彭山區的稻鴨魚生產試點基地。
“總書記曾鼓勵各地種糧大戶帶動廣大中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我作為彭山區的種糧大戶,希望能率先在全區引用稻鴨魚共生系統,并將總結的經驗推廣給更多小農戶,讓大家可以實現既穩產又增收。”王程淋說,稻鴨魚共生模式突出水稻種植邊際效應,是解決糧食生產高產不優質、優質不優價、增產不增收矛盾的有效方式。
王程淋介紹,他在試驗田的一側修建了鴨舍,白天將鴨子放入稻田覓食,鴨子不僅可以吃掉稻田里的雜草和害蟲,其糞便還能給魚和水稻提供食物和養分。待鴨子長大后,他又會將它們進行圈養,這樣也就解決了鴨子吃魚的問題。“利用稻鴨之間良性共生的關系,既有效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產出有機稻米,養出來的魚、鴨也能實現肉質細嫩緊實、味道鮮美。”他說。
彭山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袁敬勇告訴記者,為了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實現生態種養經濟效益的提升,彭山區針對稻鴨魚共生模式的可行性進行了認真分析,確保見實效。
“例如,養殖溝的比例要小于整個水稻生產面積的4%,通過邊際效應,可以實現糧食不減產。此外,養殖溝的深度還要保持在1.2米左右,這樣魚和鴨子的生長就可以互不干擾。”袁敬勇說,通過測算,扣除養殖魚和鴨子的成本,可以實現每畝1000元的經濟效益。
目前,王程淋利用稻鴨魚共生模式已在自己的稻田里投喂了每畝8只麻鴨和350尾鯉魚或鯽魚,經過兩個多月的運行,效果十分明顯。他高興地表示,“以我多年種植水稻的經驗來看,水源比較充足的地方,稻鴨魚共生模式還是值得推廣的,尤其是在平壩地區,經濟效益更為明顯。今年,我們率先實驗了40畝稻田,整體表現還不錯。”
據了解,今年以來,彭山區積極探索“水稻+N”立體生態種養殖模式,以實現“一田多收”,提高水田資源利用率,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接下來,該區將以公義鎮欣榮村的稻鴨魚生產基地為著力點,因地制宜在全區范圍內大力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并給予相關技術指導,著力提高稻田綜合種養水平,帶動農戶提高稻田產值、促進稻鴨魚生態能量循環,進一步增加收入。
同時,為抓好產銷對接,解決稻鴨魚生態種養產品銷售問題,彭山區還將探索“體驗式農業旅游”合作模式,讓游客在觀光、學習、捕撈、勞作過程中了解農業生活、放松心情,享受鄉土趣味,促進農村飲食娛樂消費、農副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
此外,采取“互聯網+”宣傳模式,通過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大力宣傳稻鴨魚生態種養產業,變線下銷售向線上線下多線發展,確保稻鴨魚生態種養產業做大做強,讓群眾真正有收益。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詩雨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