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06-14 16:53:43
責任編輯:雷堯
6月13日,走進仁壽縣文宮鎮池家村2組,只見綠油油的稻田里,掛著露珠的水稻迎風招展,鎮村兩級“田長”正在“巡田”。
“目前正是水稻的分蘗期,要特別注意防治病蟲害,一定要隨時檢查,早發現早治理。”村級“田長”黃貴彬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農人,對水稻種植頗有心得,成為了當地田野的“守護者”。巡田時只要發現了問題,黃貴彬就會拿出手機拍下照片,按照“田長制”制度要求及時反饋相關情況,充分發揮著村級一線“瞭望哨”的作用。
為壓實耕地保護屬地監管責任,守護好每一寸耕地,牢牢扛穩糧袋子,近年來,仁壽縣全面落實縣鄉村三級“田長”包保制度,通過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讓“良田”歸“糧田”。
夯實組織領導,成立書記、縣長為組長的仁壽縣穩定糧食生產暨耕地“非糧化”整治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縣糧食生產和耕地“非糧化”整治工作。縣級“田長”在生產季節一月一巡,鎮級“田長”一周一巡,村級“田長”一周兩巡,形成縣級領導牽頭抓,鄉鎮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駐村干部全員抓,業務人員天天抓,村組干部時時抓的責任體系。堅持全員全域決戰糧食生產,構建主管部門牽頭抓、相關部門聯動抓、社會力量助力抓的工作格局。
“讓每塊耕地有專門的監護人”,是田長制的職責所在。耕地里長出了郁郁蔥蔥的作物,就長出了鄉村振興的希望。“田長”們不僅要深入田間地頭加強日常監管、巡查,還要督促、協調處理耕地保護工作中的問題,加強耕地保護政策宣傳,及時發現、制止、上報轄區內違法占用耕地、破壞耕地等“非農化”“非糧化”行為。
當天,在仁壽縣珠嘉鎮花園社區,村級“田長”呂明生也行走在復耕地的田埂上,一邊巡視灌溉用水的到水情況,一邊向糧食種植業主了解耕作進度和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今年我們花園社區共完成了150畝撂荒地的復耕復種,流轉土地2000畝,在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我們有信心實現今年糧食增產增收的目標。”呂明生說,通過土地整改和流轉,糧食種植已實現了全程農業機械化作業。
今年年初,呂明生從鎮上下掛到社區,成為一名村級“田長”,每周都會對社區的耕地情況全面排查。
呂明生認為,推行“田長制”,首先就要讓群眾了解政策,知曉政策帶來的實惠。為此,他經常走訪群眾,積極開展政策宣傳,既要做堅守原則的巡查員和監督員,也要做耐心細致的講解員和宣傳員。
據悉,珠嘉鎮探索的鎮干部下沉村(社區)的“田長制”責任體系已基本建立。全鎮54名干部全部到村(社區)擔任“田長”職務,覆蓋了轄區內的全部地塊,形成了“縱向到邊,橫向到底”全方位無縫隙的耕地保護制度,也調動了全鎮干部群眾保護耕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牢牢守住區域內的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
“目前,我們正全面推行‘田長制’好的經驗和做法,形成‘田長地下看,衛星天上拍’,耕地保護一體化動態智慧監測監管的新格局,織密織緊耕地保護的責任網。”仁壽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認真落實“田長制”相關舉措,有利于進一步嚴格土地用途管制,規范土地使用行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時,還能提高土地質量和生產效益,保障糧食安全,為推動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丨特約通訊員 潘建勇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