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0-25 15:06:21
責任編輯:羅思源
蘭婷 眉山網記者 古良駒
自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啟動以來,青神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和縣長任組長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以問題為導向的督查從最開始的每月一次調整為每周一次。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青神持續發力,傾力打造美麗宜居村莊,讓群眾有更多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廁所換“新顏” 群眾得實惠
“王大爺,這廁所改造了是比以前安逸嘛。”在南城鎮蘭溝村,村支部書記趙曉建走進該村第一批完成改廁的村民王澤銀的家中隨訪。“安逸,安逸,現在的廁所干凈又好打整,謝謝你們。”王澤銀臉上掩蓋不住的笑意。
此前,王澤銀的子女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兩口。一開始聽到說要花近兩千來修廁所,他的第一反應是拒絕。經過村兩委的耐心勸導和宣傳,加上政府的資金補助,王澤銀答應改廁。
廁所建好后,在感受到改廁后的方便與衛生,王澤銀便成為“改廁義務勸導員”,逢人就夸改廁的好處。“你們看,我家的廁所現在好巴適嘛,異味沒得了,蚊子也少了,污水管道又接到家里面來了,簡直太方便了。”在他的現身說法下,附近很多農戶都進行了改廁。
“剛開始確實因為經濟、生活習慣等各種原因遇到了不少阻力,但通過耐心解釋政策和宣傳衛生廁所的好處,大多數村民都接受了,很多原來沒列入改廁計劃的農戶都還在打聽可不可以加入。”趙曉建說道,目前,蘭溝村今年的251戶的改廁計劃已經全部完成。
今年,青神縣確定了11個改廁整村推進村,引導農戶接入城鎮污水管網、利用三格化糞池、沼氣池等改造無害化衛生廁所。目前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中。
家門口做“美容” 鄉村得美麗
走進高臺鄉百家池村,水牛耕地、稻谷豐收等一幅幅農村勞動豐收的景象躍然于白墻之上,與綠樹、藍天交相輝映,成為一道亮麗的鄉村風景線。
“這些墻繪現在火得很,很多人來游玩都會到這里‘打卡’拍照!”村書記劉家祥笑呵呵地說道。
高臺鄉百家池村是以發展椪柑為特色產業的農業鄉鎮,近期入圍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目前正在以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為目標,推動鄉村振興,改善人居環境。
在農村人居整治行動中,高臺鄉在村容村貌的提升上狠下功夫,拆除主要道路私搭亂建,實行全域亮化工程、美化、綠化工程,沿路摘花種樹,建成竹籬笆蜿蜒10公里,整治綠化農村庭院,打造綠化節點和農耕文化主題墻繪,傾力打造現代鄉村美景圖。
同時,在南城鎮,干部群眾建起一個個“竹籬小園”成為竹編之鄉的獨特風景;在羅波鄉寶鏡村,村民自籌自建的鄉村小公園,讓爛水溝煥然一新,樹木林立、花開遍野;在河壩子鎮,村民們利用廢棄輪胎,廢物利用,建成一個個小花壇……網、帶、片、點相結合的鄉村生態風景線,體現青神人民辛勞和智慧,讓錦繡青神更加美麗。
截至目前,該縣清理私搭亂建900戶,村容村貌提升風貌塑造102戶,綠化村莊36194平方米,全域農村風貌有了顯著大提升。
垃圾啟動分類 環境得保障
“小剛,我們鄉鎮打算修大件垃圾回收站,要請你們來幫我們規劃一下。”9月初,青神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工作人員楊小剛接到黑龍鎮人大主席陳曉明的電話,表明黑龍鎮計劃在該鎮修建一個大件垃圾回收站的情況。
據介紹,垃圾回收站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劃分為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農村大件廢舊垃圾以及建筑垃圾四個分區。經過一番討論規劃后,垃圾回收站便緊鑼密鼓的開建。
“垃圾回收站現在基本已經建設完成,以后全鎮的所有大件垃圾都可以存放在這里,有毒有害垃圾也可以安全存放,對環境改善來說是一件大好事。”陳曉明說。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入戶宣傳講解、專題知識講座和主題實踐活動、發放可分類垃圾桶、開展評比等系列活動幫助村民更好地了解了垃圾分類,提升了對垃圾分類治理的認同感、參與感和獲得感,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
據悉,青神縣目前確定了20個垃圾分類示范村,全縣配備保潔員359人,新建生活垃圾收集設施1842個,借鑒推廣丹棱“一元錢”收費制度和“白馬模式”。截至目前,該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推廣率達到58%,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的行政村達100%。
活動進村入戶 民風得文明
“學習到這些生活小妙招,以后我們家的奶粉罐子、紙盒都可以再利用起來了,環保!”近日,由縣婦聯在高臺鄉百家池村舉辦的“生活妙招,變廢為寶”活動吸引了很多村民以及小朋友的參與。
這樣的活動,只是全縣開展鄉風文明活動的一個縮影。
和諧村莊大團年、農民運動會凝聚人心,形成大家庭向心力;“星級文明戶”“最美先鋒”“村級民星”等評選定期舉行,村民們“比學趕超”氛圍濃厚;“村規民約、家風家規”的修改制定提升村民自我約束力……今年以來,青神縣開展鄉風文明活動提升、弘揚傳統文化節日行動等20余次,參與人數達40000人以上。
村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投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鄉村美”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讓村容村貌變得優美宜居、村風民風變得更加文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