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0-10 09:57:24
責任編輯:雷堯
農場的工人們采摘獼猴桃。
眉山網記者 唐曉征 文/圖
“我喜歡嘗試不一樣的事,就像我們種的獼猴桃,有蜂蜜味。”前不久,在我市彭山區義和鄉悅園村建群家庭農場里,農場主向珊一邊帶著游客采摘獼猴桃,一邊聊起自己放棄大學教師返鄉當農民的故事。
向珊的故鄉彭山,是著名的“長壽之鄉”。在這里種下被譽為“長壽果”的獼猴桃,似乎自帶一種疊加的品牌效應。近年來,當地以悅園村為中心,大力發展“紅陽”紅心獼猴桃、“金艷”黃心獼猴桃等7個品種近萬畝,一方面守住“品質”種好果子,一方面提亮鄉村“顏值”賣好風景,以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
堅守品質種下“長壽果”
資源匱乏的悅園村,曾經以傳統農作物為主,畝產值只有2000多元,是市級貧困村。
蛻變的發生往往從思路的轉變開始。2009年,悅園村黨支部在多方考察后發現,當地400多米的海拔、土壤酸堿度等地理環境是抗獼猴桃潰瘍病的最佳環境,加上適宜的氣候條件,紅心獼猴桃是最佳品種選擇。
“舉全村之力發展獼猴桃產業。”悅園村村黨支部書記周留德決定先試種100畝需水少、市場價高的獼猴桃。
首戰告捷。周留德趁熱打鐵,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土地流轉,先后連片種植獼猴桃4000余畝,年產值6000余萬元,實現貧困人口就近務工200余人。
悅園村不僅順利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向珊正是其中之一。
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向珊從農技“小白”做起,查資料、問專家、上夜校,沒日沒夜的“泡”在農場里鉆研品質。“只有品質過關了,才是真正的‘長壽果’。”向珊聯合起50多個農場主成立了紅心獼猴桃協會,共同守護家鄉獼猴桃的品質與口碑。
隨著獼猴桃產業的不斷發展,在彭山,隨處可見綠色生態種養循環圖:一串串金黃色的獼猴桃掛滿枝頭,物理防治病蟲害設置倒懸在果樹上,散養的雞鴨林下漫步。
“全部精耕細作,精準施肥。”周留德介紹說,為滿足當前消費者對生態果的需求,即將推出產品溯源系統。“消費者每買一顆獼猴桃,只要掃描果子上貼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產地、耕種時間等信息,讓消費者吃得透明、吃得放心。
農旅融合結出“金果果”
產業發展起來了,如何提高農業附加值?
義和鄉選擇了農旅融合的發展路徑。“一是以村莊改造為重點,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二是通過土地‘雙掛鉤’項目,整合土地資源發展旅游業;三是以延長獼猴桃產業鏈為方向,提升品質和品牌,開展形式多樣的品鑒會吸引周邊游客。”義和鄉黨委書記章靜說。
近年來,天然氣安裝工程、污水管網延伸工程、廁所革命、觀光道路黑化亮化、白馬河濕地長廊建設、獼猴桃文化廣場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個接一個地推行。通過土地“雙掛鉤”項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美麗宜居的新村聚居點也多了起來。
“村子變漂亮了,游客也多了。”說起生活上的變化,悅園村10組村民周秀林深有感觸。不僅家家戶戶通了天然氣、自來水,生活品質大大改善,村民們的意識也在悄然改變。“亂堆亂放的農家院少了,干凈整潔的農家院多了。只有環境好了,才有更多游客來嘛。”周秀林說。
如今的萬畝獼猴桃園,猶如一道綠色屏障,與義和鄉寬敞的產業路、川西風格的農家院交相輝映,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畫卷躍然眼前。
這種獨特的鄉村韻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客來此觀光旅游、品嘗美味。向珊也仿效起彭山的“橘花節”“葡萄節”,在紅心獼猴桃成熟季舉辦起大型采摘節。游客在農場里采摘了獼猴桃,還能享用生態農家餐。“很受歡迎,今年我的農場就接待了500多位游客。”
“村里還將積極探索村民和村集體入股的形式發展民宿,集中打造一批民宿及獼猴桃文化旅游產品,拓寬集體增收新路子。”周留德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