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19 14:51:25
責任編輯:雷堯
剛竣工的d級危房改造,成為貧困戶的新家。
2組貧困戶郭福全家的3畝海椒,已經賣了上萬元。
岳油村的桃子成熟了,袁烽賡相當開心。
眉山網記者 王莉 文/圖
“駐村幫扶的這5年,是我個人經受鍛煉并不斷成長的五年。可以說,擔任第一書記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一段時光。”8月13日,談起駐村幫扶體會,彭山區謝家鎮岳油村駐村第一書記袁烽賡說。
“原因很簡單,站在岸上永遠無法學會游泳,而駐村不僅是下水,還是下深水。”今年33歲的袁烽賡,此前一直在機關工作,對農村并不熟悉,2015年被選派為第一書記時,只有28歲。對于駐村經歷,袁烽賡深有感慨:“幫扶工作千頭萬緒,每一項都必須親力親為,都需要認真學習、鉆研,協調一切力量來解決。區委、組織部門和鄉鎮的各種指導、培訓來引路,制度、考核來督促,推動著我們每一個第一書記‘泡在水里’,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趕。”
從謝家場到岳油村 下深水學“游泳”
2015年5月開始,彭山區先后派出第一批、100名第一書記,到脫貧攻堅第一線履職擔當,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這其中便有袁烽賡。來自區經信局,長期在工業戰線為企業服務的袁烽賡由此迎來新戰場——謝家鎮謝家場社區。
第一書記絕大部分是年輕人,沒有或缺少農村工作經驗。“區上的‘四有’管理既是鞭子,又是指南,推動著我們不斷學習、提高。”說起駐村伊始的茫然,袁烽賡記憶猶新。
為保證第一書記待得住、干得好、有成效,幾年來,彭山區出臺多項措施、辦法,以“四有”管理為抓手,強化第一書記的引導和管理。有“規范制度”讓第一書記“有章循”,全面規范“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有“兩張清單”讓第一書記“有目標”,每名第一書記在到崗2個月后公開曬出工作履職清單和承諾實事清單;有 “全面培訓”讓第一書記“有本領”,提高其基層黨建、經濟發展、為民辦事、精準扶貧等方面的知識;有“嚴格考核”讓第一書記“有成效”,考核等次與工作補助、評先選優、干部選拔等掛鉤。
對照著這份指南,袁烽賡把駐村看作自己提升的開始,從摸清社區的情況入手,挨家挨戶走訪,與群眾聊天,詳細了解和記錄每戶貧困戶的家庭狀況。1000多個日夜里,他待人熱情,工作細致,很快和群眾打成一片,與村干部配合融洽,有力地推動了社區天然氣安裝等各項工作,圓滿完成了任務。
為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不斷強化基層的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為全區打贏脫貧攻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組織保證,今年4月,彭山區第二批、68位第一書記在接受了崗位定位、管理考核、推動精準扶貧等方面培訓后,開赴全區各村。
這其中還是有袁烽賡。作為全區第一書記中為數不多的“兩朝元老”,這次袁烽賡被派到更為偏僻、脫貧攻堅難度更大的謝家鎮岳油村。有了4年多的歷練,袁烽賡暗下決心:把握職責使命,干出點名堂來。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 扶貧就有多少辦法
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前提是要精準。到崗一個月,袁烽賡便走遍了全村101戶貧困戶,掌握第一手材料,完成大數據平臺的錄入,填寫一村一戶幫扶手冊。
光有思路不夠,最難的還是落實。為此,袁烽賡和村兩委班子一起,緊密配合,起早貪黑,幾乎每日奔波在田間地頭,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逐步推動。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主引擎離不開產業發展。針對岳油村地處丘區,適合發展經濟作物的特點,袁烽賡和村兩委班子全力推進特色種養產業的發展,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因地制宜引導群眾發展水果種植。同時,通過組織干部群眾外出考察學習,聘請林業專家現場指導等舉措,不斷優化水果品質,提高果農科學栽植、科學管理水平。
“今年已實現銷售收入40多萬元。”岳油村一組村民柴建梅在自家的桃花盛堰農場里高興地說。農場里,桃林種植面積100畝,桃樹1.4萬株,采摘期從6月中旬一直延續到10月下旬,既能滿足不同時期前來的顧客,又可以錯開集中上市時間。
在岳油村,像柴建梅一樣流轉土地搞水果種植的還有很多,全村李樹、桃樹、柑橘樹等栽植面積超過5000余畝,年產值大約2500余萬元。
在連綿2000多畝的香椿基地,則是另一番景象。齊腰的香椿樹蓬勃生長,樹下的南瓜堆滿地頭。據基地負責人范偉介紹,今年基地迎來了首個采摘季,還沒等到上市,香椿就被北京、上海等地的收購商訂購一空,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基地效益不錯,我們在這里打工每天收入一百多元錢。”村民張云貴說,采摘期間,每天有四、五十個人采椿芽。如今,在范偉的帶動下,當地有100多戶村民加入到香椿種植中來,而更多的村民把土地流轉出來,在基地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
“我們家的電視又放不出畫面了。”“我們家的水管又漏水了”……8月13日一早,在驅車前往岳油村的路上,袁烽賡就接到不少電話。“這樣雞毛蒜皮的事情,也要找你們?”記者問道。“是啊,大到產業發展,小到家庭瑣事,協調解決、現場服務,是我們第一書記每天的常態。就是在這樣的相處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村民口里所謂的‘貼心人’。”袁烽賡說,甚至凌晨一、兩點鐘,也有群眾打電話來,咨詢政策,反映情況,或者僅僅是擺擺龍門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