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19 10:12:36
責任編輯:雷堯
眉山網記者 王莉 文/圖
魏守良:切實為民服務 當好茯苓村的“領頭羊”
“小區設施全、衛生好、管理得也好,和住在城里沒兩樣,這都要感謝老魏啊!”7月17日,彭山區武陽鎮茯苓村村民劉清華談起遷居后的新生活,非常高興。她口中所說的老魏,正是該村主任魏守良。
2010年,彭山縣村級換屆選舉,當時在四川建工集團擔任項目經理的魏守良,作為外出務工優秀農民工黨員被縣鄉兩級大力回引,最終以高票當選為茯苓村村主任,至今已在茯苓村服務了近十個年頭。在這期間,茯苓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通土坯房、幾套桌椅、一臺電腦……這就是2010年之前,茯苓村簡陋的村辦公室,也是茯苓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的縮影。當時,茯苓村是出了名的“三多”——惡人多、糾紛多、上訪多,2010年村兩委換屆選舉剛剛完成,茯苓村就被彭山縣委列為全縣11個后進村之一。
“群眾富不富、全看黨支部;班子強不強、全靠‘領頭羊’”。魏守良上任后向黨支部極力建議,必須將村兩委自身建設作為頭等大事。為此,他將項目化、責任化的管理經驗帶入班子建設,與干部人人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任務未完成的扣減績效獎勵,讓村兩委干部“動起來”,履職情況有了極大的改善。
同時,在任職的前半年,他堅持每天帶領村兩委干部深入群眾,走訪串戶與群眾深切交談,重點走訪村民代表、組長、黨員骨干、種植、養殖大戶、困難戶家庭,了解群眾困難,解決群眾面臨的難題,有效改善村兩委干部工作作風。每天下班后,他還分片到村民家中召開民情懇談會,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聽取群眾呼聲,并將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整理,分析,提出對策建議。
“老魏是真正地為民服務,為村里盡心盡責。這么多年過去了,老魏從來沒有領過一分錢工資,工資全部作為村集體資金服務群眾,沒有一點私利。這樣的干部,群眾怎么能不信服?”茯苓村黨支部書記姜桂君感觸頗深。如今,在魏守良的帶動下,茯苓村干部凝聚力顯著增強、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整個村兩委班子精氣神煥然一新,實現了從“后進”到“先進”的完美蛻變。
不僅如此,為了推進茯苓村產業發展和群眾規范管理,魏守良還積極向上爭取了“雙掛鉤”項目,在2017年正式建成安置小區,全村90%以上村民遷進了新居。村民從散居到聚居必然要經歷一個“陣痛期”。在集中入住的最初半年里,村民們的許多理念與生活習慣仍然停留在過去,不繳納物管費、雨棚不按約定安裝、垃圾亂丟亂扔、不按規矩停車、占用公共空間等陋習廣泛存在。
如何實現村民的有效自治管理,是擺在魏守良面前的一大難題。為此,他立即組織村兩委走出去到成都市大邑縣“東岳花苑”學習小區治理辦法,結合茯苓村實際,創新建立了“1+5+N”管理體系,“1”即茯苓村黨支部引領,“5”即由小區業主委員會、小區管委會、居務監委會、樓棟小組、樓棟長構成五級聯動管理體系,“N”即物業管理、便民超市、養老居家、技術培訓、黨員e家、兒童之家、文化閱覽、智能監控等便民生活服務項目。此外,他還牽頭制定了《茯苓村小區公約》。
如今,茯苓村小區建成快兩年了。現在,小區整潔有序、草青花香,群眾生活舒適。“成績代表過去,未來還將繼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繼續為民服務,為更多群眾多做事、做好事、做實事,帶領茯苓村發展得越來越好。”談到該村未來的發展,魏守良信心十足。
袁福忠:沉下心俯下身 真抓實干幫扶拖都群眾
“既然來了,就要干出個樣子來,要對得起拖都村的群眾,更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近日,袁福忠說,剛到涼山州昭覺縣新城鎮拖都村開展援彝工作時,他就暗下決心。2018年6月,身為彭山區義和鄉畜牧站站長的袁福忠,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主動申請赴最高海拔3878米、最低海拔520米的全國彝族人口第一大縣涼山州昭覺縣,開展脫貧攻堅和綜合幫扶工作。
袁福忠幫扶的昭覺縣拖都村,地處海拔2000米的山區,是昭覺縣脫貧攻堅的貧困村,全村共有貧困戶401人。袁福忠到任后發現,幫扶工作沒那么容易。“村子海拔很高,道路又很少,出行非常不便,基本上沒有產業。”“孩子們幾乎只讀了小學,吸毒的人也很多,教育和醫療亟需提高。”“整個村子99%都是彝族同胞,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該如何改善?”袁福忠坦言,當初申請到昭覺縣扶貧,就已做好了思想準備,可現實情況還是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為了盡快掌握村里的基本情況,袁福忠從原來的辦公地點搬到了幫扶前線拖都村居住。從2018年7月開始,袁福忠與綜合幫扶隊員們一起,在該村各個家庭進行入戶走訪,與村兩委干部、群眾交談,了解群眾各自的安危冷暖,傾聽所思所想所盼。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袁福忠常常是早上出門深夜才能回家休息。“好在經過前期的調研、走訪、討論后,幫扶隊針對拖都村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了一套對口幫扶方案。”袁福忠一邊翻看工作筆記,一邊說,主要的工作重心在促農增收、脫貧攻堅、禁毒防艾、控輟保學、計劃生育、移風易俗、維護鄉村穩定上。
扶貧先扶志。針對拖都村地少人多,經濟發展滯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現狀,袁福忠下定決心,讓拖都村大變樣,讓拖都的群眾富起來。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是當務之急,于是他積極奔走協調,幫助拖都村97戶貧困戶易地搬遷或修建彝家新寨。住的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彝族群眾的舊風俗舊習慣又成了他的“心病”。如何讓群眾生活環境變好?經過多番考察論證,廣泛征求干部群眾意見,袁福忠號召村民從農戶“三建、四改、五洗”做起,新建村規民約,并引導村民嚴格遵守。
“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援彝工作就是要多為群眾辦好事。”這就是袁福忠的工作準則。針對拖都村孩子多、家庭貧困、不重視教育的現狀,袁福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此,他和幫扶隊員們挨家挨戶做工作,鼓勵有勞動力且年滿18周歲的男女青年外出務工,賺錢回家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讓弟弟妹妹多讀書,改變條件。“必須要阻斷代際貧困,讓群眾明白知識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袁福忠說。
如今,幫扶工作已經開展一年了,拖都村也有了實實在在的改變,袁福忠十分高興。“綜合幫扶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要用真心聆聽群眾的心聲,用真心感受群眾的疾苦,切實把綜合幫扶工作干好,干扎實,用自實際行動讓幫扶地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袁福忠說。
范珂銘:跳出國企創業 不畏艱難彰顯黨員本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著國家的發展,創新創業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這對于我們新能源創新創業企業來說,責任更重了,動力也更強了!”近日,提到創業的初衷,范珂銘信心滿滿。
今年37歲的范珂銘,來自綿陽市梓潼縣。如今在彭山區創建了四川創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主要針對電池級納米硅粉體材料、鋰電池及鋰電池正負極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他曾先后獲得眉山市“創業明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彭山區“壽鄉才俊”、“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從放棄薪酬豐厚的國企,離開從業15年的建筑行業,到選擇自主創業,進入完全陌生的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這一路走來,充滿坎坷,同時也體現了范珂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服窮、不服輸、吃苦耐勞、艱苦創新的時代精神。
“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在這種現狀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浪潮中。而我選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正是因為它是一個戰略性新興行業,是國家持續發展的時代需要。”談起為何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范珂銘表示,當時國家有大量的政策激勵,對創業者非常有利。說干就干,2015年,范珂銘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式踏上了立足于以技術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的創業之路。
項目融資被喻為創業路上的第一只攔路虎。當然,他們也未能繞開這只兇猛的“大老虎”。要想說服投資人投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創業前期,為了取得投資人的青睞和信任,我們幾乎走遍了全國做鋰離子電池材料的標桿企業,一邊收集客戶的需求,一邊獲取市場的信息,結果總是碰壁。”創業的不易,讓范珂銘記憶猶新。
多次碰壁后,范珂銘改變了當初的融資方案,拿出全部積蓄,在和設備廠商經過多輪艱苦的談判后,于2016年建成了第一條中試生產線。有了前期精心準備的商業計劃書和建成后的中試生產線,融資變得沒有前期那么困難。范珂銘說,“經過多方努力,我們終于找到了第一個財務投資人,并成功獲得了上百萬元的資金投入,解決了創業路上的第一個難題。”
核心技術是企業生存之基,技術創新則是產品的二次生命,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企業生機盎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項目投產后,我們又發現不同的客戶對產品有不同的要求。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組織了多方力量進行技術攻關,但由于研發投入的嚴重不足,又沒有長期的技術沉淀和經驗積累,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經過反復的思考,范珂銘決定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及電子科技大學達成產學研合作聯盟,以項目合作開發的方式簽訂了多項協議,整合大學、科院院所的研發試驗資源和企業自身的市場與成果轉化優勢,為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找到了新的渠道,也為企業技術攻關、技術創新注入了新的力量。
創業至今,范珂銘經歷了融資、技術突破、團隊建設、人才儲備等多方面的難題,但他都選擇了繼續前行,更多的還是源自于他自身積極的心態。范珂銘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創業路上我們要敢于探索,敢于嘗試,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只有我們保持陽光積極的心態,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創業才會變得更加精彩。”
鄭利蘋:群眾事無小事 在平凡工作中書寫大愛
“大家不要急,一個一個排好隊,我們慢慢錄。”7月17日,在彭山區公義鎮紅旗村,鄭利蘋正帶領網格員們給群眾仔細錄入醫保信息。鄭利蘋是彭山區公義鎮的網格長,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從事網格工作5年以來,她深入基層、下情上傳,始終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激勵自己,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難事、辦成事,在平凡中書寫著大愛。
網格巡邏是鄭利蘋每天必做的事。一部手機、一個挎包、一件紅馬甲,這就是鄭利蘋的工作“家當”。鄭利蘋作為網格長,所在的轄區孤寡、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很多,無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寒風刺骨的寒冬,無論是晴天還是雨雪天,她每天都堅持進村入戶,了解情況、收集信息、噓寒問暖、排憂解難。
“李婆婆家里的窗子需要更換了。”“樂樂的暑期作業快做完了,要去給她講解了。”“這周應該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安排計劃?”……打開鄭利蘋的筆記本,上面詳細地記錄著她對網格內群眾的走訪工作分類,哪些需要隨時關注、哪些每周走訪一次、哪些每月走訪一次、哪些需要當面訪、哪些可以電話訪,每個字都是鄭利蘋的心血。
“通過每日的巡邏,能第一時間了解居民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鄭利蘋說,按照要求,她每天都要到負責的網格巡邏至少兩次。公義鎮屬于淺丘,人口多,面積大,事務雜。為此,該鎮配備了2輛電瓶車。即便如此,巡邏一次下來,鄭利蘋也常常汗流浹背。
紅旗村有一位82歲的楊婆婆,常年和兒子居住,母子倆都身患殘疾,行動非常不便。了解到這一情況,鄭利蘋時常主動上門為老人服務。老人很感動,逢人就夸她,“多虧了小鄭,把我放在心上,經常來看我,陪我聊天,給我理發。”只要身子有什么不舒服,老人也愿意告訴鄭利蘋。
“每天和群眾接觸,早已經習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很多時候都需要提前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鄭利蘋說,在網格這么多年,她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夏季暴雨天氣,為了防止出現問題,她及時組織網格員挨家挨戶提醒居民注意防范。“我們還在老屋,沒搬進小區前,下雨時家里由于地勢低洼經常漲水,那個時候也多虧了小鄭過來幫我退水。”楊婆婆說。類似的事情,對于鄭利蘋來說只是工作中的小事,辦了多少好事,得到多少老人的贊揚,她自己也記不清了。
“幸好當天你在現場,真的幫了我們很多。”“小鄭,隔壁兄弟倆又吵架了,都快打起來了,你幫忙去勸勸吧!”“咱們村右邊小路有垃圾又堆出來了,麻煩你找人解決一下吧!”……鄭利蘋每天接觸到的就是一些家長里短,解決起來可就是一件件麻煩事。這么多年下來,讓她有了不少感觸。“雖然網格員的工作都是些小事,但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只要設身處地地去想,真心實意地去溝通,矛盾都是可以在網格里化解的。”鄭利蘋說。
在鄭利蘋的帶動下,公義鎮其他網格員也深受感染,他們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結對幫扶高齡、病殘、空巢老人,為老人們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應急救助、關愛幫扶等愛心服務。“只要居民有需求,撥一個電話,我們就會及時趕到現場,發揮黨員的榜樣力量,為居民提供貼心服務。”鄭利蘋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