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05 10:49:53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馬詩雨 文/圖
王程淋是彭山區成林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機職業經理人,從事農機服務14年,曾榮獲農機手大賽四川省冠軍,并先后獲評彭山區委區政府“優秀農機專業合作社”、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省農機專業合作社優秀示范社”等稱號。
他用自己的實踐書寫了一個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的故事。
王程淋在修理農機。
心系家鄉
實干淘得人生第一桶金
今年33歲的王程淋,出生在鳳鳴鎮金燭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里。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的王程淋由于沒有任何技術,只得到電力公司靠拉線為生。
“每次回家,村上的書記、主任都會給我講村里的發展,幫我想辦法找門路,讓我了解到許多創業信息。”看到村里發展形勢向好,王程淋決定回鄉創業。
經過一番考察,王程淋萌生了經營收割機的想法。由于當時缺少資金,他只購買了一臺價值一萬元的國產二手收割機。買回家后,因不懂技術和修理,機器故障百出。一些日子下來,錢沒掙到,還倒貼了不少。
為改變這種局面,村兩委成員積極給王程淋尋找師傅,并讓他利用農閑時節去各地學技術。第二年,國家又出臺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經過多方籌集資金,王程淋終于下定決心購買一臺新的收割機。有了機器,有了技術,王程淋逐漸在農機服務上大展手腳,也終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王程淋(左)向村民傳授稻谷種植技術。
牢記黨恩
帶動群眾共同致富
每年村上召開農民工回鄉座談會,王程淋都準時到會參加,用自己的成就現身說法。
在自己的事業漸漸穩定后,王程淋又萌生了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我決心增加兩臺機器,組織大家學習農機技術,雇傭一些平日里沒事做的人,讓他們也積極動起來,同時也為社會解決就業問題。”
隨后,王程淋和村干部一起,挑選了村上8戶農戶,按照自愿加入、進退自由、信息共享、利益共沾、互惠互利的原則成立了成林農機專業合作社,王程淋任理事長。王程淋把自己的技術教于他們,也將機器共享,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他說:“是黨讓我這個返鄉農民工擁有了今天的成績,所以我要踏踏實實地跟著黨走,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增收。”
截至目前,王程淋的農機作業面積達3萬余畝,有固定機手七八個,大型機械40余套,實現了農事生產的機械化操作。作業服務總收入300余萬元,年利潤達110余萬元,帶動農機從業人員50人以上,合作社機手最低年收入不低于3萬元。同時,抱著為農民服務的宗旨,王程淋還為困難農戶免費作業,受到了大家的稱贊。
稻田長勢喜人。
感恩組織
基層黨員發出光芒
由于收割機的使用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性,本地的小麥收完后就閑了下來。為讓收割機充分發揮作用,王程淋便在農閑時期開著收割機到外省四處去找活兒。幾年的時間,他的收割機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個省份,農機隊伍也在逐步壯大。
但不管走到哪里,王程淋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沒有忘記黨組織給他的幫助。他希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用黨員的身份去幫助更多的人。
2016年,王程淋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他不斷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黨組織的平臺上貢獻自己的光和熱。農民夜校、黨員志愿服務隊……王程淋和農機隊伍的身影處處都在。
在家鄉,王程淋不僅將自己的農機事業做得有聲有色,而且還借助自己的優勢,承租了1000多畝地種植小麥、油菜等糧食經濟作物,帶動周圍的村民一起致富。王程淋表示,在黨的好政策下,他正著力于將業務做得更大,建起自己的合作社黨支部,發展更多的黨員,讓基層黨員發出耀眼的光芒。
從對農用收割機的摸不著門道到領軍“農機專業合作社”,從摸爬滾打賺到第一桶金到帶領同村青年共同致富,王程淋用自己的踏實、肯干、責任、擔當,書寫了一個鄉村返鄉好青年的樣本。
王程淋正在操作拖拉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