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0-08 09:21:16
責任編輯:雷堯
康養破題 品質為上 生態發展演繹綠色崛起
眉山網記者 陳燕利
洪雅,被譽為“綠海明珠”“天府花園”,七山二水一分田造就了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其無限發展的潛能。
近年來,洪雅以“一地三區”建設為目標,大力發展以康養度假旅游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洪雅路徑。先后榮獲全省唯一的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四川省旅游強縣、四川省鄉村旅游強縣、四川省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四川省林業生態旅游示范縣,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等殊榮。
新中國成立以來,洪雅縣從山區縣,發展壯大成走在全國前列的綠色崛起樣板地。回首蝶變路,康養旅游、環境保護、有機農業、國家生態縣……洪雅綠色崛起的每一步都踏實穩健,從容不迫。
康養破題
自然優勢轉化經濟優勢
滑翔傘、玻璃棧道、山地全地形車……近日,成都游客劉先生一家在洪雅縣玉屏山不僅體驗了諸多娛樂項目,還暢享了森林負氧離子給身體帶來的舒適。
近年來,通過轉變思路,玉屏山走上了集康養、度假、體驗等于一體的發展新路。而在若干年前,玉屏山還只是洪雅林場的一個工作管理基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林場職工獻了青春獻終身,在光禿禿的大山上培育出了18萬畝莽莽林海。”原洪雅林場綜合管理處處長,現在的玉屏山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森林康養師巫炳松介紹,2014年,洪雅林場11萬畝人工林被劃定為國家儲備林。剛開始,林場職工守著十幾萬畝森林無事可做。再好的生態,不對社會大眾開放,就是“養在深閨人未知”。
“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守的這片森林,其實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優勢資源,關鍵是怎么挖掘潛力。”巫炳松說。于是,他們開始呼應成都等大城市居民奔向森林透透氣的需求,試水“森林康養”產業。曾經只懂伐木的林場工人,都鉚足了勁,就地轉變為森林康養基地服務人員,邀請城里人來森林康養。
如今,通過精心打造,玉屏山已成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效益日益凸顯:今年上半年完成接待游客量約1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約670萬元。 其實,玉屏山的成功轉型,只是洪雅縣將生態優勢向經濟價值轉變的縮影。作為四川省典型的山區縣,洪雅長久以來戴著“窮鄉僻壤”的帽子。新中國成立后,各地交通快速發展,守著美景的小城人開始思考:自身發展的優勢在哪里?未來又在何方?
向自然借力,管綠水青山要發展!在逐步往外探尋的過程中,洪雅縣抓住生態旅游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以“康養+旅游”破局,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要想身體好,常往洪雅跑”日益響亮。今年以來,洪雅縣更是“乘勝追擊”,全力創建天府旅游名縣。
保護為先
筑牢綠色發展生態屏障
來自洪雅縣文廣旅局的一組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18年,洪雅旅游人數從30萬人次增長到10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從0.78億元增長到85億元;僅2018年,全縣接待游客1031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85.05億元。 成績的背后,是洪雅積極探索生態旅游的獨特路徑。
綠色,是洪雅發展的底色。該縣始終把生態作為立縣之本、強縣之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決打贏“青山、綠水、藍天、凈土”四大保衛戰。尤其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了大力整改,退電還水、退礦復綠等一項項工作逐一實施。
大巖窩電站整改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洪雅縣關停拆除瓦屋山、周公河自然保護區水電站46座,關閉礦山14家、礦硐52個,獲生態環境部、省政府充分肯定。治山、護山、養山、富山經驗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表揚通報,經驗成效代表四川多次被媒體報道。 通過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洪雅空氣環境質量超過省、市標準,負氧離子平均濃度達國家Ⅰ級標準,青衣江地表水質常年達國家Ⅱ類標準,洪雅生態環境質量EI指數為85.4,持續為優級,四川領先,居全國前列。
持續向好的生態價值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關注:建設瓦屋山中瑞國際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法國PVCP牽手七里坪,建設太陽季度假區;四川鐵投集團牽手柳江古鎮,建設柳江國際休閑文旅特色小鎮……生態環境保護,為洪雅旅游產業的升級凝聚起嶄新動能,也讓洪雅的旅游產業進入全新時代,推動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瞄準品質
叫響綠色有機農業品牌
新中國成立以來,坐擁綠水青山的洪雅就一直在尋求振興之路。作為農業大縣的洪雅,致力于循環有機農業助力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好路子。 在該縣中保鎮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一個個蔬菜大棚整齊排列,寬闊的生產便道、筆直的田間道縱橫交錯,清澈的溪水在水渠里緩緩流淌,三三兩兩的工人正使用管道向田里噴灑沼液。
“園區內每隔50米便設有一個有機沼液肥輸送管道接口,沼液是東岳鎮蒙牛現代牧場產生的糞便經沼化處理后,通過輸送管道以全密閉方式跨過青衣江直接送到田間地頭,農民可以隨時取用,真正實現了‘畜—沼—田’循環綜合利用。”該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巧妙地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高效結合在一起,解決了養殖污染,減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產品質量,真正實現了綠色、生態。
近年來,洪雅縣立足農產品主產區功能區劃,圍繞茶、奶、林竹、藤椒、蔬菜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建成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區,健全農產品溯源機制,并成功創建省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和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
“通過發展有機農業,我們有效促進了全縣的生態優勢轉化,達到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采訪中,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9元,比1978年(94元)增長183倍,年均增速13.9%。 七十年春華秋實,七十載奮發求變。洪雅突出重圍,闖出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發展之道:194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586萬元,經過30年發展,1978年達到7450萬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198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1.06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15年突破百億元關口,達100.06億元,實現了從千萬到百億的歷史性跨越。2018年達到117.36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7%,其中改革開放40年來年均增長9.4%。人均生產總值從1949年80元增加到2018年38006元,年均增長9.7%。
分享到